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魏晋不服周 > 第235章 狼行千里吃肉(第2页)

第235章 狼行千里吃肉(第2页)

第三个:“赵大脚。”

第四个:“阿依夏。”

每念一人,海底便升起一道金光,缠绕胡杨树般的根系破水而出,形成巨大结界。那由净谱令催生的黑暗符文寸寸崩解,如同腐朽枯枝。

黑衣首领仰天怒吼:“你们毁的是秩序!是纲常!是千年礼法!”

招娣冷冷看着他:“你们维护的,从来不是历史,而是遮蔽历史的墙。”

话音落下,整座忘川屿底部轰然开裂。一座沉没的庙宇缓缓升起,通体由珊瑚与白骨砌成,门楣上镌刻四个大字:“名不可葬”。

庙中并无神像,只有一排排石架,上面整齐摆放着一万两千零七枚骨片的复制品??正是黄沙地宫出土名录的备份。而在中央高台上,静静躺着一本泥金封面的手抄本,封皮题曰:《新名冢?流徙篇》。

招娣走上去,翻开首页,空白处已有字迹浮现:

>“此书不死,因讲述者不绝。

>此名不灭,因人心未盲。

>后之来者,若见此册,请续一笔,莫负前尘。”

她转身,对孩子说:“你看,这不是终点。这只是又一个起点。”

女孩点点头,踮起脚尖,拿起一支炭笔,在末页空白处歪歪扭扭写下三个字:“招娣娘”。

那一刻,全球各地同时出现异象。

江南某古镇,一位老太太梦见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醒来提笔写下《纺车记》,记录五十年前带领妇女办合作社的经历;西北军营,一名女兵在训练间隙掏出笔记本,开始整理祖母口述的抗战故事;甚至远在巴黎的留学生,也在图书馆角落悄悄翻译一本无人问津的清代女诗人诗集……

而在太空站,航天员再次观测到地球光讯。这次不再是“我在”,而是无数细小光点连成的一句话,横贯大陆:

**“我们都记得。”**

控制中心依旧未发指令。但他们悄悄关闭了所有监控过滤程序。局长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灯火,轻声对助手说:“让它们亮着吧。有些光,熄了太久。”

数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紧急会议。面对“反匿名监测系统”的确凿成果与南海事件的影像证据,各国代表沉默良久。最终,一项决议草案被提出:设立“全球姓名权日”,每年七月十五,各国政府须公开审查并修正官方文献中存在的“某氏”“无名氏”等模糊记载,补录真实姓名。

提案通过时,掌声稀落,却坚定。

与此同时,“净谱会”彻底瓦解。其幕后支持者名单被逐一曝光,包括多位高官、学者、宗族长老。他们掌心浮现的罪痕无法消除,社会性死亡成为现实惩罚。有人试图辩解:“我们只是遵从传统。”回应他们的,是一段广泛传播的视频:一个小女孩站在学校门口,举着牌子,上面写着:“我奶奶叫李桂花,她在1960年救活了全村人,但她不在村志里。”

变革如春汛,悄然而至。

某日清晨,念微坐在山顶,膝上玉笛温润如初。她不再独居。山腰处建起一座“讲述者之家”,来自世界各地的誊抄员、录音师、译者在此聚居,每日将新收集的名字录入陶瓮,再由机器人送往终南山井边,投入水中。

纸蝶依旧年年飞来,但如今已不止是悼念,更是传递??每一片蝶翼上都写着一个正在被重新发现的名字,以及一段即将复苏的记忆。

清明那天,招娣再次带女儿来到无碑书院。记忆林已扩展十倍,新增“南疆园”“海岛廊”“边陲亭”,胡杨、椰树、红柳交错成林。小女孩跑向一棵新生的小树,伸手抚摸树皮,只见浮现出一行新字:

**“念微,本名不详,生于乱世,卒年未知,唯一事迹:使千万无名者得闻于世。”**

她回头喊:“娘!这儿也有你的名字!”

招娣走过去,果然看见旁边另一棵树上刻着:

**“招娣,原名张招娣,改名自拒‘重男轻女’俗规,承沈兰舟遗志,重启言壁,启《新名冢》。”**

她笑了,眼角泛泪。

风起时,万千纸蝶自林中腾空,掠过书院飞檐,飞向远方城镇乡村。有人拍下视频,配上文字:“这不是奇迹,是我们终于愿意睁开眼睛。”

深夜,城市图书馆再度闭馆。清洁工阿姨照例巡视书架,忽觉某本书微微发烫。她取下一看,正是那本《唐代百工录》。翻开扉页,原先的铅笔字迹仍在,而下方竟多了一行新字,墨迹未干:

“我是周春兰,原籍河北,曾任军工技师,因性别隐姓埋名三十八年。今日,我的儿子讲出了我。”

她怔住,久久不能言语。

良久,她掏出小本,郑重写下:“周春兰,生于1936年,卒于2001年,精研弹道校准,功在国家。”

合上本子,她将书放回原位,轻轻拂去灰尘。

火种未熄。

不服周。

她们始终在路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