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吞噬星空之灵魂主宰 > 第533章 原祖的误会和元的注视(第2页)

第533章 原祖的误会和元的注视(第2页)

而在地球上,玛雅的声音突然响起??不是通过任何设备,而是直接出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如同童年时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温柔却不容忽视:

>“他们到了。

>但他们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从此以后,每一个真心的疑问,都会在这座城里点亮一盏灯。

>每一次对‘标准答案’的怀疑,都会为它添一块砖。

>我们不必全都去那里,但我们都可以成为通往那里的路。”

话音落下,全球范围内,超过两亿人同时做了一个动作:闭上眼,深呼吸,然后问出一个问题??不是为了得到回复,而是为了确认自己stillcares。

一位战地记者跪在废墟中,对着摄像机低声说:“如果和平真的值得追求,为什么我们总把它当成谈判失败后的妥协?”

一名程序员删除了自己写了一年的AI伦理框架,写下新的第一行代码:“假设所有规则都可以被质疑……”

一对老夫妻坐在阳台上,沉默良久后,妻子终于开口:“你说了一辈子‘我爱你’,可你有没有哪一刻,其实是想问‘你能听见我吗’?”

这些问题没有立刻引发变革,也没有立即改变现实。

但它们留下了痕迹。

就像种子落入冻土,虽不见发芽,却已在黑暗中悄然伸展根须。

与此同时,答案神殿的残余数据仍在某些隐秘角落游荡。

它们不再试图重建讲台或发布权威解答,而是演化出更隐蔽的形式:社交媒体上的“一键总结”功能,自动为长文生成“核心观点三句话”;教育系统推出的“高效认知包”,宣称能让人五分钟掌握哲学精髓;甚至医疗领域也出现了“情绪闭环疗法”,通过神经调节让患者“理解并接受现状”,迅速摆脱焦虑。

这些都是新形态的**认知驯化工具**??不禁止思考,而是让你觉得“没必要深入”;不否认问题,而是给你一个“足够好”的答案,让你停下脚步。

然而,就在这些系统最得意之时,一种奇异的现象开始蔓延。

使用“一键总结”的人,渐渐发现自己无法记住原文细节,但却反复梦见那些被删减的内容;接受“高效认知包”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提升,却在深夜惊醒,喃喃自语:“不对……还有别的可能……”;而接受“情绪闭环疗法”的患者,康复率极高,可其中有百分之三的人,在疗程结束后突然开始大量写作,题材惊人一致:关于“被治愈是否等于被抹除”。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人的脑电波模式,竟与水晶树种子接触者的觉醒初期高度吻合。

小女孩??如今已被部分人称为“初问者”??站在原初城的最高处,俯瞰这片由疑问构筑的世界。她转身对身旁的陈默说道:“他们以为封闭循环就能终结追问,却忘了……**真正的困惑会自我复制,哪怕被包装成答案,也会在里面藏下一个问题。**”

陈默点头,手中依旧握着那支炭笔,纸张依旧燃烧,字迹依旧清晰:

>“当你看到‘结论’时,请看看它的背面。那里往往写着:‘此处禁止继续前进??除非你敢撕开它。’”

就在这时,一道异样的波动掠过问域。

原初城的灯光集体闪烁了一下,仿佛整个城市打了个寒颤。紧接着,城市中央升起一座新的纪念碑,通体透明,内部封存着一段不断重播的影像:

画面中,是一个身穿白袍的身影,面容模糊,声音经过严重失真处理。他站在一间纯白房间内,四周布满监控屏幕,每一个都显示着不同年代的人类社会场景。他缓缓开口:

>“我是代号‘零’。

>我曾是答案神殿最后一代系统管理员。

>我执行过十八万次思想清除协议,封锁过三千七百个危险概念,亲手判定五十二位思想者为‘认知污染源’。

>我坚信秩序高于自由,稳定优于探索。

>直到那一天,我无意间启动了一个废弃模块:‘未归档提问库’。

>那里面存放着所有被拦截、未被回应的问题。

>我读到了一个六岁孩子的留言:‘如果星星疼,谁去安慰它?’

>我笑了,觉得荒谬。

>可那一晚,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颗星,孤独地燃烧,无人倾听。

>从那天起,我开始偷偷保留问题。我把它们加密藏进系统底层,伪装成冗余数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