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只为实现目标(第2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 只为实现目标(第2页)

事后,他自愿接受社区服务,在偏远山区协助搭建低功耗通信网,帮助牧民用简易设备接入远程教育平台。半年后,他写信给阿禾:“我曾以为摧毁系统才是反抗,现在才明白,修补裂缝才是真正的勇气。”

风波渐息,国家却未停步。

立夏之际,朝廷宣布实施“千村智联工程”:三年内为一千个行政村配备基础数字设施,包括太阳能基站、共享算力终端与开放式知识平台。特别规定,每村必须由村民自主选举“科技理事”,负责监督设备使用与需求反馈。

一名藏族少女当选理塘村科技理事,年仅十六,通晓藏汉双语,曾在允文学院夏令营学习编程。她带领村民开发出一款语音识别App,能将藏语口语实时转为文字病历,极大便利了高原地区的医疗救援。她在采访中说:“我不是想当工程师,我只是不想再看到阿妈因为说不清病情而挨饿受痛。”

与此同时,朱文奎做出一项惊人决定:开放皇室档案馆部分禁地,允许学者查阅永乐年间销毁的科技文献残片。条件只有一个??研究成果必须公之于众,不得私藏。

首批出土资料中,竟有一份完整的手绘“水运仪象台”改良图纸,旁注出自姚广孝之手。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明确提到“可用齿轮联动发电”,并绘制了简易线圈模型。

“原来早在六百年前,就有人窥见电力之门。”物理研究所所长激动不已,“只是那一扇门,被一把火锁死了太久。”

他们以此为基础,启动“古技新生”项目,尝试复原并现代化一批明代濒临失传的技术。有工匠成功再造“木牛流马”,加装平衡系统与电动助力,成为山区运输神器;另有团队还原郑和船队的“牵星板”导航术,结合北斗定位,打造出无需电力的应急导航仪,专供远洋渔船使用。

文化界亦掀起反思浪潮。戏剧家编排新剧《火种》,讲述齐泰临刑前夜,秘密将《格物志》手稿缝入狱卒棉袄的虚构故事。演出当晚,满堂啜泣。一位白发老兵拄拐离场时喃喃:“我们骂了他们一辈子‘乱臣贼子’,可真正救国的,竟是这群不肯闭嘴的书呆子。”

秋收时节,陈砚舟团队再传捷报:抗盐碱水稻实现规模化种植,覆盖渤海湾万亩滩涂。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基因编辑引入的维生素A前体,在实际食用中被证实有效改善儿童夜盲症。联合国特派观察员实地考察后感慨:“这不是农业革命,这是人道奇迹。”

而在西北戈壁,一座全新的“风语城”拔地而起??全城依靠风能与光伏供电,建筑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居民用水全部来自空气取水系统。城中无商铺,只有共享工坊与公共食堂;孩子们上学不按年龄分级,而依兴趣组成“探索小组”。墙上刻着一行大字:“此处无人统治,唯有规则共生。”

它并非国家正式行政区,而是一个由科学家、建筑师、哲学家共同发起的社会实验区。朱文奎亲题匾额:“试玉之地。”

冬至夜,一场罕见的日环食横跨中原。全国中小学组织联合观测活动,学生用自制日晷、针孔投影、数字望远镜同步记录数据。结果汇总至京师天文台,竟与NASA预测误差不足0。3秒。

那天晚上,一个小女孩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我和月亮一起吃了汤圆。老师说,太阳也会饿,所以偶尔要咬一口月亮。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科学就像妈妈的手,告诉我们:别怕,我在。”

这句话被印在次年《国民科学素养年报》扉页。

新年将至,允文学院迎来第十届毕业典礼。礼堂外,梨树再度开花,仿佛时光轮回。朱文奎亲临现场,却没有致辞,而是请出一位特殊嘉宾??九十四岁的李青山,那位曾获“平民创新奖”的村医。

老人步履蹒跚登台,手中捧着一只老旧药箱,漆面斑驳,铜扣锈蚀。他打开箱子,取出一支注射器,缓缓说道:“这是我行医七十年用过的最后一支针管。明天起,我要把它交给你们当中第一位志愿去边境行医的学生。”

全场肃然。

接着,他又拿出一本泛黄笔记,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1952年7月,苏婉儿大夫授我第一课:医者之心,不在妙手,而在听见痛苦的能力。”

“苏大夫早年救治我,晚年又教我如何救人。”他声音颤抖,“今天我才懂,她给我的不是医术,是一颗不会麻木的心。”

台下,苏婉儿悄然拭泪。

随后,阿禾走上讲台,身后大屏缓缓浮现一幅地图:红点遍布全国,每一颗都代表一个由毕业生即将奔赴的基层岗位??西部数据中心、海岛气象站、边境语言保护所、沙漠生态修复营……

“你们不是去‘支援’,”她说,“是去‘连接’。去成为桥梁,让实验室的光,照进最暗的屋檐;让远方的声音,传回决策者的耳边。”

掌声雷动。

散场时,沈清澜找到阿禾,递给她一封刚收到的密报:罗马教廷正式承认“大明科学体系”为人类文明重要贡献,并请求派遣常驻观察员学习“世俗治理中的道德科技观”。另附一句私人留言:“你们做到了我们未能做到的事??让理性带着温度行走人间。”

阿禾笑了,抬头望天。星辰璀璨,银河如练。

她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暴雨之夜,自己也曾怀疑这条路能否走通。如今,答案已写在万家灯火之中。

“明年还要写信吗?”沈清澜问。

“当然。”阿禾轻声道,“只要还有人在做梦,就值得告诉另一个世界:你们的火种,已燃成星河。”

风穿过梨花林,簌簌作响,如同历史低语。

而未来,仍在书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