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盘点夺权篡位指南[历史直播] > 5060(第8页)

5060(第8页)

【首先要说的,就是许多人听说过但其实不甚了解的一项制度——士绅优免。】

【很多人认为,在大明,因为有士绅优免,所以士绅就完全可以不交税,过得相当滋润,觉得朱元璋对他们这么好,怕不是个傻子。

我只能说,八八委屈。】

这个制度,是当初他还没当上吴王的时候,就和李善长商量,在应天实行过简略版的。后来登基称帝后,又在宋濂、刘基等人辅佐下,渐渐完善。

他盯着这三个人,微微眯着眼问:“朕是个傻子?”

“此乃千古善政,臣等如何敢愚弄陛下!”

朱元璋没听说,但他知道天幕之所以这么说,定然是后世这制度出现了天下的纰漏。

【朱元璋设计的税收制度很简单,就三大部分:田租、正役以及杂役。

田租也叫田赋,就是根据地里的产出来纳税。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你种地收成后也得把一部分收成上缴。

正役,又称里甲正役,按里甲编户轮流承担,这些编户每十年一轮应役。

而杂役,就是那些与正役无关的徭役,统统都可以称为杂役,也就是无偿给官府干活。杂役是按照地方衙门的需要可以随时增加的。

大明规定的士绅优免,免除的就是杂役这部分。所以,那些以各种名义、用各种方式不交田赋和徭役钱的,在大明统统都是违法行为!】、

朱棣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大胖儿子道:“松江府今年请求减免赋税?”

朱高炽操持这些具体的政务,因此很了解,赶忙说道:“松江今年先是春天干旱,没怎么下雨,入了夏之后却暴雨不停,华亭那里的入海口又没有疏通,眼看洪灾就要起来了。”

朱高炽的言下之意,是说松江府的灾情是真的,地方要求减免赋税也是应有之意。

但朱棣知道,松江那地方,和苏州府一样,从上到下都被各种大小乡绅把持着,这灾年,怕不是他们又到了他们大捞特捞的好时候,还有脸跟他这个皇帝提不交税!

朱棣很不高兴!

【为什么会造成后来那种普遍的违法行为呢?】

【明初时候,根据民众经济情况,分别承担不同的杂役,比如有钱的就承担地方衙门送往迎来的酒席,没钱的就去给衙门当自带干粮的民夫修桥铺路。

设想一下,你好不容易作为小镇做题家,经过层层内卷上岸,获得编制,进入市委、省委,甚至是中央部委或者央企工作,然后老家县城领导给你打电话,让你回家参加街道办事处的志愿者活动。

这合理嘛?听上去是不是很离谱?

所以说从秦朝商鞅变法以来,高官都是免除这些低级徭役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且是要比服徭役更大的贡献。

而大明就是把这个范围从一般的高官扩展到生员身上,从你有了功名开始,就按照等级有一定的优免额度,给家里省钱甚至赚钱。毕竟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脱产读书的不容易,教育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笔大花销啊!】

朱元璋点点头,这正是他当初设计优免的原因,两宋是把这部分钱都拿去养恩荫了,朝廷在册官员里,竟然有一大半是光拿职称和俸禄,却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官二代。

既然如此,倒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养普通生员。

【所以地方衙门会把自己这衙门全年所需的杂役做了一个预算,然后把这笔预算平摊到全县所有成年男丁的头上,全县男丁每年交这一笔钱,然后地方衙门雇人服全年的杂役。

这一过程就是杂役折银,而后来就把这个钱取了一个名字叫“丁徭银”,又简称“丁银”,也就是民间俗称“人头税”。

但因为杂役这东西没个定数,都是看衙门的心情。所以历朝历代中,徭役是远比田租更恐怖的存在。up虽然不喜欢司马光,但他有句话说的很对:“有因役而亡者,无因赋而亡者。”】

非只如此!

朱元璋想起来小时候的见闻。

他们村的一个老大爷,被官府拉壮丁去修官道,一修就是一年多。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回来了,还因缘际会得了二两赏钱。结果兴冲冲回家之后才发现,他家田地早就被县里的一个千户老爷霸占了,老婆子被生生饿死,貌美如花的小女儿也被逼着当了小妾。

一整个家破人亡!

【地方衙门乱摊派是绝不敢摊派到士绅身上的,也不敢摊派到他们名下佃户头上的。不然老爷们靠什么来种田?

那就只好苦一苦普通百姓,把钱都摊派到他们身上。

所以许多自耕农,甚至是小地主愿意主动把田地卖给那些士绅,叫做“投献”。

这一部分人,跟那些真正的佃户不一样,他们买的是“田皮”。

所谓“田皮”、“田骨”,其实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自耕农把“田皮”也就是所有权卖给士绅,自己保留经营权。

这不是自甘堕落,甘心为奴,实在是被逼的无奈。假设一个自耕农有十亩田地,每年收益十两银子。

但各种正税、杂税、人头税等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要交八两,辛苦一年自己只能剩下二两,将将够吃饭而已。

还不如把自己田地的“田皮”,也就是所有权低价卖给那些,自己保留“田骨”,也就是经营权,然后全年十两银子的收益和士绅对半分账,朝廷的田租由官户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