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寄来一封信,夹在一批物资包裹中:
>老师:
>校园里的扫帚换了新竹,学生们自发组织了“晨扫队”。有人说您是传奇,可我们都记得您说过的话??真正的强者,是能为他人弯腰的人。
>昨夜极光再现,七道符文旋转不息。长老会说,那是归尘之魂的共鸣。
>我开始练习“低头”这一式。父亲留下的笔记说,它源自最简单的扫地动作。我想,总有一天,我能真正理解它。
>保重。
>林昭
苏念读完信,笑了笑,将它折好放进日志本里。
两个月后,绿洲恢复供水,植被开始复苏。孩子们在学校旧址上画了一幅巨大的壁画:一个女人手持扫帚,身后跟着无数身影,他们一起将绿色铺向远方。
苏念没有停留太久。她知道,还有更多地方需要她。
临行前,当地孩子送给她一件礼物??一块用树脂封存的水晶,里面凝固着一滴清澈的水珠。
“这是我们井里打出的第一滴净水。”小女孩仰头看着她,“姐姐说,你要带走一颗‘希望’。”
苏念接过,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温度。
她继续西行。
途中经过一座塌陷的铁路桥,桥下躺着一位重伤的流浪汉。他因暴雨滑坡被砸中脊椎,已昏迷数日。附近村落因迷信不愿施救,只派人远远投食。
苏念停下脚步。
同行的志愿者劝她:“这类情况太多,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她说,“但我不能假装看不见。”
她搭帐篷、清伤口、喂药喂水,整整守了九天。第九夜,男人终于醒来。
“你为什么要救我?”他虚弱地问。
“因为你也是人。”她说,“而且,你还活着。”
男人哭了。他说自己曾是工程师,因公司破产负债累累,妻离子散,最终流浪至此。他曾想就此死去,不再挣扎。
“可你没死。”苏念一边换药一边说,“说明你还想活,只是忘了怎么迈出第一步。”
三个月后,男人康复,主动加入归尘队伍。他设计了一套低成本雨水收集系统,并在三个干旱村庄成功试点。
后来有人问他为何改变,他指着胸口挂着的一块木牌说:“上面刻着两个字??‘念安’。她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念安’。”
苏念一路走,一路停。她在雪山上帮牧民找回走失的羊群;在边陲小镇调解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家族纷争;在一所被遗忘的聋哑学校,教会孩子们用手语表达“谢谢”和“希望”。
每到一处,她都会打开那本日志,写下几行字。有时是见闻,有时是感悟,有时只是一个名字。
>**2045年冬第401日**
>今日遇一老妪,独居山中三十年,只为守护一片野生杜鹃林。问她为何坚持,她笑:“花不开给你看,但它开过,就是意义。”
>忽然想起林北扫门前台阶的样子。原来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之事”,却让世界变得不同。
>**2046年春第429日**
>沙暴来袭,整夜加固帐篷。隔壁青年彻夜未眠,默默帮我钉桩拉绳。天亮时他说:“小时候读过你的故事,没想到真能遇见你。”
>我说:“我不是什么导师,只是一个还在学习如何做人的人。”
>他摇头:“可你让我相信,善良不是软弱。”
这一年清明,她回到南岭镇。
老槐树仍在,树皮斑驳,枝干虬曲。台阶上积着落叶,一如当年。她放下背包,取出铁帚,开始清扫。
不多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好奇地看着她。
“奶奶,你为什么扫这里?没人走的。”
她笑了:“有人走过的。很久以前,有两个年轻人每天一起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