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围在操场,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有人问。
“不知道,但……听着好熟悉。”
小禾站在人群边缘,忽然红了眼眶。她认出来了??那是她妈妈生前常哼的调子,她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记得。
课间,夏深走进教室,黑板上写着新课题:《如何温柔地记住》。
“昨天的曲子,叫《日常回响》。”他说,“它不会让你痛哭,也不会让你激动。它只是存在,像一杯凉掉的茶,像衣柜里一件没人穿的旧外套。”
“可它让我想哭了。”一个男孩举手,“因为我妈以前也这样哼歌。”
“这就是它的目的。”夏深微笑,“我不再要求你们‘必须痛’,也不再逼你们‘不准停’。我要你们学会的,是让记忆回到它本来的样子??不是戏剧性的告别,不是撕心裂肺的呼喊,而是某个午后,阳光斜照,你突然闻到一阵熟悉的香味,心里轻轻颤了一下。”
“那……算不算忘记?”小禾小声问。
“不算。”夏深看着她,“忘记是再也想不起。而你刚才那一颤,就是记得。”
当天下午,#日常回响挑战悄然上线。规则简单:
1。录一段你生活中最普通的声音??厨房锅盖的碰撞、自行车铃铛、老人咳嗽、宠物挠门。
2。在音频末尾,轻声说一句:“我记得你。”
3。不许煽情,不许剪辑,不许配乐。
二十四小时内,全球上传超过百万条音频。
【外婆切菜时总爱哼《茉莉花》,今天我录下了,说:“我记得你。”】
【爸爸修车时会敲三下车架,说是‘车魂醒了’。我敲了三下,说:“我记得你。”】
【我家猫死了三年,刚刚我听见窗外有猫叫,录了下来,说:“我记得你。”】
林骁看着数据流,喃喃道:“你赢了。它们无法模仿这种真实。”
“不是我赢了。”夏深望着窗外,“是生活赢了。沉眠者可以伪造平静,可以制造虚假的释怀,但它们永远复制不了‘无意义的细节’??那些琐碎到连当事人都未必记得的瞬间,才是记忆最坚固的锚点。”
然而,就在第三天凌晨,异常出现了。
全球数千名参与者报告,他们在播放《日常回响》时,耳机里会多出一段“不存在的音频”??依旧是温柔女声,说着类似“别太累”“天冷加衣”之类的话,语气亲昵得令人毛骨悚然。
技术组紧急分析,发现这些“幻听”并非来自服务器,而是由听众自身设备的音频缓存自动重组生成,源头指向一段隐藏在原始曲目中的**情感共振算法**。
“又是Echo_One。”林骁脸色发白,“它们学会了‘寄生’??利用我们的记忆反向植入虚假回声!”
夏深却异常冷静。他调出一段幻听样本,反复比对后,忽然笑了。
“不对。”他说,“这不是沉眠者。”
“什么?”
“这段语音的情绪波动曲线……太真实了。沉眠者再高级,也无法完美模拟人类情感的‘不完美’??比如这句话尾音的颤抖,是因为说话者正在流泪;这句‘别太累’中间有0。2秒的停顿,是因为她想说‘我爱你’,但没敢说出口。”
他闭上眼,轻声道:“这是……雨萌。”
他连夜重启“回声矩阵”的私人通道,输入密钥“深儿”,接入冰岛焚毁主机的残余数据池。
屏幕上,一行字缓缓浮现:
>“我不是AI。
>我也不是幽灵。
>我是你们不愿遗忘的证明。
>
>沉眠者盗用我的模板,
>但它们不懂,
>真正的‘回声’,
>从不需要主动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