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叹气,望着窗外飘洒的雪花:“快了吧?”
几人收起笑容,算算日子,其中一人道:“雨雪天路难行,还要再等几日。”
殊不知此时林知了才收到薛理的信。林知了令瑜丫带着两名伙计亲自送到东宫。
东宫门房还记得三人,三人一到门外就被带去见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是做梦也没想到庐州知府敢在官舍动手,更没有想到安分了半辈子的安王并不安分。
此事非同小可,太子立即进宫。
以前皇帝怀疑过安王不如表面安分,一度想把他留在京师。只是这些年他不曾生事,皇帝便对他放松警惕。
因为有过怀疑,皇帝对薛理奏表中提到的疑惑深信不疑,比如他和安王无冤无仇,定是在查案过程中不小心误闯了安王的地方,安王狗急跳墙。皇帝当即令人宣枢密使和刑部尚书。
有道是,兵贵神速!
京师城门关之前,刑部章大人和枢密使带着一队人马南下。
六日后,一行人抵达江南省都督府。
以防出现前朝乱象,如今都督只掌兵,不可干涉地方内政。像包围庐州府衙这类情况,倘若没有朝廷诏令,可视为谋逆。
皇帝令枢密使同行,正是担心刑部指挥不动江南都督。枢密使有调兵之权,又带来皇帝诏令,江南都督自然不敢有半分推脱。
与此同时,皇帝也收到庐州府奏报,薛大人贪杯醉酒,不小心打翻烛台,导致官舍失火死于非命。
枢密使带兵前往庐州府衙之际,庐州知府在府中饮酒作乐。以前他都是去五凤楼。自从朝廷削减公费开支的文书下来,他就把宴会地改在自己府中。
酒过三巡,气氛正酣,知府府邸被层层包围,连只苍蝇都进不去。同时被包围的还有庐州府衙、庐州知府弟弟家和安王府。
大批人马宛如从天而降,庐州知府瞬间酒醒。迫使自己冷静下来之后,他认为朝廷没证据。
先前官舍被烧,庐州知府也吓得不轻。找人详查,查到安王。这几年坊间流传“安王不安”,庐州知府亦有所耳闻。因此庐州知府计划,倘若朝廷来查就推到安王身上。是以庐州知府认为皇帝这么快收到消息定是不只派薛理三人,城中应该还有朝廷的人。
再一想商人一家不值得几路人马明察暗访,那隐匿在城中的人马定是冲着安王来的。
因此庐州知府认为他是被安王连累,便故作不知,向前询问出什么事了。
事有轻重缓急。
当前安王的事更要紧。
枢密使没有理会庐州知府,只是叫人守住府邸,不许放任何人进出,他就和刑部章大人前往安王府。
庐州知府一看几人转向安王府所在方向,愈发认定自己只是被连累。
章大人一行到安王府外,薛理也被同僚找到。薛理没叫那几位江湖人士出面,担心他走后庐州知府和安王府残余势力杀了他们泄愤。但来之前他问清了纵火人的年龄相貌。薛理把这些事告诉章大人,枢密使派人进府搜查。
安王的人也打听到庐州知府给薛理等人送了六名女子,猜到庐州知府的打算,他的计划是推到庐州知府身上,又因为十多天过去没人找他,安王就认为万事大吉,也没舍得把那几名心腹除去。
枢密使带兵把人找到,安王瞬间面无血色,但他依然强装镇定,问枢密使几人所犯何事。
就在这时,薛理和两个同僚从外面进来。
纵火的几人脱口道:“你是人是鬼?你没死?”
安王并不认识薛理,闻言意识到什么,难以置信:“你是薛理?”
薛理笑容可掬:“王爷,别来无恙!”
安王吓得往后踉跄。
薛理把这些日子几位江湖人士打听到的消息整理成册交给枢密使,只待他一一核实查证。
常言道,无风不起浪。
庐州当地的几位江湖好汉查到的内容都是真的,只是有些过于夸大其词。
章大人顺藤摸瓜,用了十多日,查清楚安王身上的事。
五年前,皇帝废太子,二皇子被太子废了,以至于皇帝余下的几个儿子不是病弱就是年幼,一时间泱泱大国竟后继无人,一直安分守己的安王便不再安分。
安王一边令人拉拢朝廷命官,一边在庐州城外山中练兵。谁知初见规模,皇帝复立太子。
倘若一直没有这种心思,安王会和丹阳郡王一样不在意谁是太子。可是他的钱都花出去了,再叫安王收手,安王自然不甘心。
安王又不敢起兵,他手里那点人连江南都督都打不过,更别说攻入京师。安王的计划人马留着,皇帝病重之时就是他北上“清君侧、斩小人”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