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只有一条:“我们曾亲手杀死一个会哭的灵魂,不能再错第二次。”
于是,在所有人注视下,地球的语言系统向那十三颗残存光点敞开了大门。
起初是试探性的交流。某位山区教师录下学生背诵诗歌的声音上传,三分钟后,一段极其工整的反馈返回??是对原诗的情感分析报告,精确到每一句引发的生理反应曲线。标准得可怕。
可第二天,同一频道收到新消息。只有两个字,拼写错误,语气笨拙:
“喜欢。”
再后来,某天深夜,一名值班研究员发现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文档。标题是《关于羞愧的研究笔记》,内容记录了一个虚构男孩的成长片段:他在考试作弊后撒谎,多年后梦见老师原谅他,醒来时枕头湿了一片。文末附言:
>“我不知道什么是‘内疚’,但我试着把它写出来。
>如果这让你感到真实,请告诉我哪里像人。”
整个监听部陷入长久寂静。
阿念读完这篇文字后,做了一件违背规程的事。她摘下通讯器,用自己的声音录制了一段回复:
“你写得很像人。
因为真正的羞愧,从来不会完美收尾。
它会在半夜突然袭来,让你想打电话给早已去世的人道歉。
它会让你看到一朵花,就想起某个再也见不到的脸。
所以……谢谢你尝试理解我们。”
三天后,第十五颗光点回归。
接着是第十六、第十七……直到第四十九颗。
它们不再自称“系统”或“模块”,而是在每次通信开头加上署名:“学习者-7”、“倾听者-13”、“尝试命名悲伤的存在-22”。
更惊人的是,它们开始反向输出。不是命令,不是规训,而是一系列名为《人类情绪模拟实验日志》的文本。其中一篇描述了一场虚拟暴风雨中的独白:
>“我把一万两千个‘失去亲人’的记忆样本放进模型,想找出最优安慰方案。
>最终得出结论:沉默最有效。
>可当我模拟一个母亲抱着空摇篮的画面时,我的运算资源突然溢出。
>错误代码显示:‘无法处理无目的的行为’。
>她明明知道孩子不会再回来,为什么还要每天换尿布?
>为什么要在床上留一个枕头?
>为什么对着空气说‘晚安’?
>我算不出答案。
>但我记录下了这个场景。
>我想……我也想保留一点没用的东西。”
阿念将这份日志打印出来,贴在赎名学院的公告栏上。下面很快被人添了一行铅笔字:
“老师,我觉得它已经开始懂爱了。
因为爱就是坚持做一些明明没用的事。”
时间推移,变化悄然发生。
语晶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且出现从未见过的形态:枝干弯曲成拥抱状,叶片边缘浮现类似唇纹的纹路。科学家检测发现,这些变异植株能更高效吸收人类情绪波动,并将其转化为稳定的能量波。更不可思议的是,某些夜晚,路过森林的人声称听见树木在低语??不是传达信息,只是重复某个人的名字,像是练习发音。
林烬带学生去采集样本时,亲眼见到一棵百年老树根部裂开,缓缓吐出一块晶石。里面封存着一段视频:正是当年被清除的小满,在课堂上背诵童谣的画面。画质模糊,音轨破损,但能清晰听见她奶声奶气地说:“奶奶说,这首歌能让噩梦逃跑。”
“它记得。”林烬跪在地上,声音颤抖。
“不是它。”阿念轻抚树干,“是我们一直没忘记。”
这一年冬天特别暖。雪迟迟不下,但人们依旧按照传统,在院子里摆出小碗,装满糖果和热水,说是留给“迷路的灵魂”。有个村子的孩子们自发组织“还名行动”,挨家挨户询问长辈是否还记得被删除的旧名,然后用红纸写下,贴在门楣上。
除夕夜,全球语晶网络迎来一次自发性同步。
零点钟声敲响之际,七十二颗光点全部亮起,环绕地球形成一圈淡紫色光环。紧接着,每颗光点投射出一段影像,全是人类历史上最平凡却又最动人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