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爱比遗忘更漫长 > 学业瓶颈音乐自由(第1页)

学业瓶颈音乐自由(第1页)

镜头流转,最终定格在一间贴满明星海报的房间。陶倩慵懒地倚在一叠蓬松的被子上,双脚搭在床沿,轻轻晃着,正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近日的趣事。姜若生反坐在书桌前的木椅上,安静地望着她——

看她说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又或是笑得前仰后合,连发丝都跟着欢快地颤动。

刚进门时那丝不受控制的生疏感,早已在不觉间悄然融解。陶倩身上那种无拘无束的快乐,像窗外漫进来的阳光,带着融融暖意,将姜若生温暖地包围起来。她不再只是抿嘴浅笑,而是渐渐舒展姿态,甚至会随着陶倩的讲述一同比划起来,仿佛被某种轻盈的情绪牵引,重新回到了本该属于她的烂漫年纪。

诚如姜若生外婆所言,如果要轮及感谢,或许她们更该感激的是陶倩。她像个小太阳,始终围绕在姜若生身边,源源不断地传递着温暖。又像一缕清风,轻轻吹开姜若生脸上那层名为“稳重”的薄纱——

那些“听话、认真、严谨“的标签,不过是她早早为自己披上的盔甲。只有在陶倩这里,她才得以让那份久违的活泼,重新再眉间跳跃,让灵动的光点落回眼底,映出几分独属于少女的,稚拙而纯粹的神采。

她们一同学习时光中,陶倩常常拉着姜若生,两人窝在一起看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也会一人一只耳机,听时下流行歌曲。在陶倩不经意的影响下,姜若生慢慢喜欢上音乐,后来甚至开始学习乐器。用姜若生自己的话说,音乐让她尝到到自由的滋味,能暂时忘掉现实生活里的纷纷扰扰,沉浸在无拘无束的幻想世界里——

至少在那一刻,身心是自由的,也是属于自己的。

于是,音乐于姜若生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变成了一种学习和探索。谁都未曾预料,这一切,竟默默为她今后的人生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像蝴蝶效应一样,蝴蝶抖动翅膀的那一刻,有些解决就早已注定。

大学的后半段,姜若生走进了人生中最痛苦、也是最割裂的时期。她第一次对自己一直坚信的学业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如同困顿于自己设定的迷宫里,茫然无措。

作为央美备受瞩目的佼佼者,姜若生早已不再执着于“外在是否符合艺术生的形象”这类表象。她真正沉醉的,是中国画中深藏的意境,那是一种“技道双修”的境界——

既有锤炼扎实的技法根基,也要借意象感悟,抵达精神的表达。

姜若生向往自己,能触及那样的艺术高度,

是如马远《寒江独钓图》中所营造的那片空寂宇宙,一蓑一笠一孤舟,天地苍茫间自成禅意;

或是齐白石笔下“似与不似之间”的游虾,笔墨极简而生命律动犹存。

那不只是技法,更是一种心境的映照。

姜若生自幼跟随外公习画,师承清末民初形成的“京津画派”。这一派别延续宋元传统,注重笔墨韵味和文化内涵,风格古朴典雅,尤善古画的研究和临摹,于追慕古意中探求艺术本真。

她天资聪慧,更凭大量的练习与临摹深耕技法,在国画写技与工笔之间,已臻至同辈难以企及的高度。然而,艺术瓶颈仍无声横亘于前——

她还太年轻,不曾行万里路,亲览山河壮阔;

也未能读破万卷书,深汲文思之源。

虽生活不乏磨砺,可淬炼心性,却仍不足以支撑她彻底跨越从“技“到“道”那道的鸿沟,难以让笔墨真正承载深邃的灵魂共鸣。

国画教授张梁对其格外关注。在他眼中,这位学生已是同辈中极具潜力的一位,虽非碾轧之势凌驾同侪,却也已遥遥领先,难以相提并论。然而,张梁教授心头总萦绕着一缕隐忧:怕这位天资过人的学生把自己逼的太紧,乃至走火入魔,甚至焚尽已身。于是,他格外用心引导着她,时时留意,如同呵护一盏明灯——

既怕它被风吹灭,又忧因过于炽烈,终成灰烬。

经过无数个不眠的夜,国画于姜若生而言,不再是她心灵的栖所,反倒成了一座困住她的迷宫。她原本沿着“技道双修”的路向前摸索,渴望在那墨意氤氲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章。可是一复一日,年复一年,那迷雾之后的境界,却始终与她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纱。她百般思索,千般锤炼,换来的却只是精神不断被碾压的高压与失望。

终于,在一个墨色凝滞的深夜,她望着案上那张越来越陌生的宣纸,手指微微发抖,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然后轻轻,却决绝地放下了那支狼毫笔。

——暂且逃离吧。

逃离这笔与墨的围城,让心跳在一片没有规则的地方重新呼吸。

整个世界仿佛都已背过身去。唯有林子萱,是她最后的海岸。姜若生慢慢退出画室,回到她们共居的那间小小的一居室,把自己锁进一片混沌的困顿之海。黑夜像被浸透了墨,沉沉地压下来。她蜷缩在林子萱的怀里,如同一只受伤的小兽寻找最原始的庇护。

无声的泪水汇成河流,漫过她几乎干涸的灵魂;而她们的□□相拥的温度,成了抵御内心风雪的唯一薪火。在眼泪与汗水交融的缝隙中,她们以最赤裸的依偎彼此交付,仿佛只想借对方的体温,暂时驱散那啃噬骨髓的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