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 第128章 测到了测到了特性高到能制造风暴(第1页)

第128章 测到了测到了特性高到能制造风暴(第1页)

新材料制备与成型实验室。

张明浩和林启一起主持的项目材料制备的会议结束。

杨春雨和其他研究员一起从会议间里走了出来,边走也边讨论材料制备的工作。

张明浩对于要制备的材料进行了一定讲解。。。

周宁睁开眼后的第七十二小时,城市开始下雨。不是成都那种细密绵绵的夜雨,而是北方平原上突如其来的暴雨,像天幕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水柱倾泻而下,淹没街道、冲垮信号塔、切断电力网络。气象局称其为“非典型季风扰动”,但李昭知道,这不是天气的问题。

这是回应。

他站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废弃雷达站顶端,脚下是锈蚀的金属平台,头顶乌云翻滚如墨。这里曾是冷战时期监听远程电波的前哨,如今只剩一台老式接收机还在运转??那是他亲手改装的,能捕捉0。1赫兹以下的极低频波动。自从周宁苏醒后,这台机器每晚都会在凌晨两点十七分自动启动,播放一段持续四分钟的无声音频。所谓“无声”,是指人类听觉范围之外的振动序列,但在特殊调制下,皮肤、骨骼甚至意识本身都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今晚,它响了三次。

第一次响起时,李昭正翻阅一封来自南极科考站的加密邮件。发件人署名“K-9”,一个从未公开身份的研究员,只在三年前参与过一次关于地磁共振与梦境同步性的边缘项目。邮件内容极短:

>“冰层深处有声音在回放。

>不是我们录的,也不是自然现象。

>它们……在模仿我们曾经遗忘的睡眠呼吸节奏。”

第二次响起时,他接到了云南那位女教师的电话。她的声音颤抖,背景里传来孩子们齐声朗读的声音??不是课本,而是一段新写的《听年》续篇。她说班上有个七岁的男孩,在昨夜梦游中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幅完整的声波拓扑图,线条精准得不像出自孩童之手。更诡异的是,图中标注的时间节点,恰好对应全球十七个静默节点重新激活的时刻。

“他们说那叫‘归频’。”女教师低声说,“孩子醒来后什么都不记得,可他说,‘有人借了我的手写字’。”

第三次响起时,整座雷达站的地面微微震颤。李昭低头看向接收机屏幕,原本空白的波形窗突然浮现一行数据流,以古汉字夹杂数学符号的形式滚动呈现:

>「癸卯之后,甲辰未启。

>静者行于影,听者立于心。

>七百二十脉动将至,门扉半启。

>汝等若仍执言语为界,则万音俱灭。」

话音落下的瞬间,远方一道闪电劈下,照亮了不远处一片荒草丛中的石碑。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站时留下的界碑,早已被藤蔓覆盖,此刻却被雷光照得清晰可见:上面刻着一行小字??“此处禁止收听未知信号”。

李昭笑了。

他知道,这句话当年是为了防止间谍活动而设;但现在,它成了最讽刺的警告。

他走下雷达站,驱车前往城东一处地下档案馆。那里收藏着建国初期所有关于“异常听觉报告”的封存文件,编号统称为“耳语计划”。根据沈先生后来私下透露的情报,这些资料早在九十年代就被判定为“无科学价值”并永久封存,但实际上,它们从未真正消失??只是被转移到了一个不联网的物理存储系统中,由三位退休研究员轮流看守。

其中一人,正是李昭的导师,陈屿的父亲。

老人已经八十三岁,左耳失聪,右耳也只能听见特定频率的低鸣。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来档案馆坐上两小时,戴着一副自制的骨传导耳机,听着那些没人愿意再听的录音带。

“你来了。”他没有抬头,手指轻轻摩挲着一卷标有“1973?青海湖?夜间观测”的磁带,“她醒了?”

“醒了。”李昭轻声回答,“而且她不是一个人。”

老人点点头,按下播放键。

磁带沙沙作响,起初只有风声和水波拍岸的节奏,接着,大约在第三分十四秒,一段极其微弱的童声浮现出来。那不是汉语,也不是任何已知语言,更像是某种通过喉部震动直接传递信息的原始发声方式。但奇妙的是,当李昭闭上眼睛,竟能在脑海中“读”懂它的意思:

>“我们在湖底睡了太久。

>现在,有人敲了门。”

“这是当年青海湖事件的唯一幸存记录。”老人缓缓摘下耳机,“那天晚上,整个观测队都听见了‘湖中唱歌’,但第二天清晨,除了我儿子之外,所有人都失去了听力,并且再也无法说出完整句子。他们不是哑了,是……忘了怎么用语言表达真实感受。”

李昭沉默良久,问:“您觉得,周宁会变成那样吗?”

“不会。”老人摇头,“因为她从没依赖过耳朵。她是纯粹的‘听者’,就像远古时代那些靠心跳交流的人类祖先。你们现代人总以为沟通必须靠声音或文字,可真正的连接,从来都是靠共振??频率的,情感的,灵魂的。”

就在这时,档案馆的日光灯忽然闪烁了一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