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行案正式开庭前一天,一家境外媒体发布深度报道,题为《“守护平台”背后的权力游戏》。文章指控张鸿借“原创保护”之名,行“文化审查”之实,称其数据库实质上掌握了百万普通人的思想轨迹,存在严重隐私泄露风险。更有匿名“知情人士”爆料,称平台曾秘密收集用户心理状态数据,用于商业画像。
舆论再次翻涌。
社交平台上,“警惕道德绑架式公益”“谁来监督监督者”等话题迅速升温。一些原本支持平台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发声质疑:“初衷再好,也不能免除被监督的责任。”
张鸿没有立刻回应。
他召集技术团队,调取过去一年所有涉及用户隐私的操作日志,逐条核查权限使用记录。同时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入驻,开放全部服务器访问接口,并主动向网信办提交合规自查报告。
七十二小时后,平台发布《致所有质疑者的公开信》,全文仅一千余字,却字字如刀:
>“我们理解怀疑。
>因为我们也曾是被怀疑的人。
>
>但我们不惧查验。
>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本就不该藏着掖着。
>
>过去三百六十七天,我们处理了4,827次侵权投诉,协助37人打赢官司,为12,903位创作者完成电子存证。
>没有一次调用过用户的医疗记录、家庭住址或通话内容。
>没有一次将故事用于广告推送或算法训练。
>每一份数据,都锁在独立加密舱内,连我们自己都无法窥探全貌。
>
>如果你仍不信,请亲自来看。
>我们的大门永远敞开。
>只要你愿意,明天就可以走进我们的机房,翻阅每一行代码,检查每一块硬盘。
>
>真相不怕审视。
>怕的是,在喧嚣中,我们忘了最初为何出发。”
随信附上的,是长达两百页的技术白皮书、审计报告扫描件,以及一段由盲人程序员朗读的日志音频??那是为了证明,连视力障碍者也能无障碍验证系统的透明性。
这一次,没有人再质疑。
反倒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问:“当我们轻易指责他人时,有没有先确认事实?”“当我们呼吁监督时,是否也该守护那些正在替弱者发声的人?”
风波渐息之际,杜文山从西北发来一段新录音。
那是三位维吾尔族老人围坐火炉旁讲故事的现场。第一位讲的是百年前一对恋人因战乱分离,女子每日在山顶燃起篝火,直到化作一座红山;第二位说的是沙漠中的水精灵,只愿向心无杂念的孩子现身;第三位老人声音沙哑,讲了一个关于“会写字的风”的传说:“风路过谁的窗前,就会带走一句真心话,吹到思念的人耳边。所以啊,只要你诚心说话,哪怕没人听着,也不算白说。”
杜文山在留言里写道:“他们说,这些故事祖辈传了十几代,以前怕没人听,更怕讲错,所以一直不敢对外人说。现在他们愿意了,因为他们相信,你们会好好保管。”
张鸿把这段录音放进即将开幕的《未命名者日记》展览闭幕环节,命名为《风语者》。
展览开幕那天,收容站一楼挤满了人。周建国的摄影作品悬挂在中央展区,每一幅下面都配有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到当事人亲口讲述背后的故事。那位画城堡的女孩被找到时,正跟着奶奶在城中村捡废品。她没想到自己的粉笔画会被做成巨幅喷绘,挂在城市美术馆的外墙上。记者问她感觉如何,她仰头看着画面,小声说:“我家真的在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