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日子平稳中带着惊喜。
女孩子们适应得很快,尤其是对“创新实践课”和“兴趣小组”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这让我这“运营总监”倍感欣慰,感觉自己这“现代教育理念”的种子,算是撒对地方了。
但很快,我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识字效率。
这个时代没有拼音,启蒙识字全靠先生口传心授,死记硬背。
进度慢不说,换个先生口音不同,还可能带跑偏。
看着一些基础薄弱的女孩对着复杂的字形愁眉苦脸,我那“项目优化”的DNA又动了。
于是,某个不用上朝的清晨,我揣着我鼓捣了好几夜的“秘密武器”,溜进了瑶臻的书房。
她正在看各地送来的春耕汇报,神情专注。
“陛下!瑶臻!”我献宝似的把一张写满奇怪符号的纸拍在她面前,“看我发明了什么好东西!”
她放下汇报,疑惑地拿起那张纸。
上面是我用毛笔歪歪扭扭写下的声母、韵母表,旁边还标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b-a-ba(爸)”。
“此乃……何物?”她眉头微蹙,显然无法理解这些曲里拐弯的符号。
“这个叫‘拼音’!”我兴奋地解释,“是一种辅助识字的工具!
您看,只要掌握了这些声母韵母的读法,看到不认识的字,把它们拼在一起,大概就能知道怎么读了。
就像……就像搭积木一样!”
我一边说,一边现场演示,用拼音拼读了她名字“黄瑶臻”三个字。
虽然发音因为我的官话水平有限,有点怪怪的,但基本原理是清晰的。
她听完我的解释,又看着我在纸上写写画画,眸子里先是不可思议,随即转为浓烈的兴趣和探究。
“你的意思是,”她指尖点着那个“a”,“无论何字,其音皆可由这寥寥数十符号组合而出?”
“理论上是的!”我用力点头,“虽然有些细微差别,但用来启蒙识字、统一发音,绝对事半功倍!
就像……给文字装上了一副拐杖,等走稳了,就可以扔掉了!”
“拐杖……”她喃喃重复着这个比喻,眼神越来越亮。
她是个极其聪明的人,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用于书院教学,甚至可能对推广官话、教化万民都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她猛地站起身,在书房里踱了两步,然后又坐回来,拿起那张纸,目光灼灼地盯着我:“代明玉,你究竟……还有多少这般惊世骇俗的‘家乡土法’?”
我被她看得有点不好意思,挠挠头:“也没多少了……就是些偷懒取巧的法子。”
“偷懒取巧?”她失笑,伸手过来,轻轻捏了捏我的鼻尖,“你这‘懒’偷得,足以撼动千年积习。”
她的指尖带着微凉的书墨气息,触碰却让我心里一烫。
“那……陛下觉得,这‘拼音’能在书院试试吗?”我期待地看着她。
她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沉吟片刻,反问道:“若推行,由何人教授?
如何确保其准确?
朝中那些老学究若知晓,怕是又要掀起轩然大波,斥其为‘破坏文字正统’。”
果然,老板考虑问题就是全面。我早就想好了对策:
“可以先在书院小范围试点,找几位年轻开明的女先生,由我亲自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