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崔府内院的海棠开得正盛。
自那夜病情转机后,在文云升精心调治与宛州配制的奇药温养下,崔元征的身子竟真如枯木逢春般,一日日见着好转。
起初几日,药性峻烈,女孩饮下汤药后总免不了一番翻江倒海的呕逆。
那盛着褐黑药汁的越窑青瓷碗,每每都让她望而生畏。
但到得第五日,配着梅意亲自监制的药膳用老参、枸杞煨的乳鸽汤,佐以茯苓山药糕,药力竟渐渐归经。
再到第七日黄昏,当西厢琴房内再度流泻出断断续续的琴音时,侍立在廊下袖春绘夏忍不住红了眼眶。
虽还不能弹完一整支《阳关三叠》,但那双曾经枯瘦见骨的手,终于又能轻抚在焦尾琴的丝弦上了。
琴音虽弱,却如春风化雨,滴在每个人的心尖上。
苑文俪这些日子的喜怒哀乐,全系在女儿一日三餐的食量、每日在院中拄拐行走的步数上。
今早见崔元征多用了半碗碧粳粥,明日见她多走了十步路,都能让她暗自欢喜半日。
此刻隔窗听着那生涩的琴音,她扶着门框,指甲深深掐进紫檀木的雕花里。
这十日来,她恍若重新将女儿养育了一回。
每一次喂药,每一次搀扶,都让她想起十六年前那个裹在襁褓里的婴孩。
如今看着女儿苍白的面颊渐渐透出淡粉,枯涩的发丝重现光泽,她心中百感交集。
这日傍晚,苑文俪独自走进祠堂。夕阳透过琐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女人取了三炷香,在崔隽柏的灵位前缓缓跪下。
“含悟,”她轻抚着乌木牌位,声音温柔得如同耳语,“咱们的音音,今日能弹完半曲《梅花三弄》了。”
香炉里青烟袅袅,模糊了牌位上鎏金的字迹。
“文先生说,再过三五日便能脱了拐杖自行走动。前日给舒琼去信也有了回音,她说月中就带着归寅来瞧音音。”女人顿了顿,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袖上的缠枝松柏纹,“你若在天有灵,定要保佑这孩子……”
话未说完,窗外忽然掠过一阵疾风,吹得檐下铁马叮当作响。
苑文俪抬首望去,恰见最后一抹夕阳映在平远侯崔公隽柏之位几个字上,流光溢彩。
她忽然觉得,那个总是含笑望着她们母女的男子,此刻或许真在某个地方,静静守护着他们的女儿。
暮色渐浓,祠堂内的烛火次第亮起。
苑文俪又静静跪坐片刻,方才起身整理衣襟。
走出祠堂时,她的步伐比往日轻快了许多,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又是一日清晨,苑文俪正在查看药方,忽见管家崔午快步而来,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密信。“夫人,靖国公府来的急信。”
信出自林舒琼亲笔,字迹娟秀,行间却透出急切。
她说已收到前日去信,正安排携楼朝赋南下,预计三月十五便可抵达南塘。
信中再三嘱咐苑文俪勿过忧,定要保重自己,一切待见面再议。
然而读到楼朝赋近日呕出黑血时,苑文俪心头一紧,瞬间担忧起来楼朝赋的人,立即寻来文云升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