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温行之的话像魔咒一样在我脑子里回荡。“归墟”、“源质”、“路引”、“钥匙”。。。。。。还有他最后那句“离开西安”。他像是在布置一个巨大的、危险的局,而我们这些人,似乎都成了局中无法自主的棋子。
不行,不能就这么被动地等着。我得做点什么,至少,要弄清楚温行之接下来到底想干什么,那个张教授,又在这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接下来的几天,我表面上一切如常,该干嘛干嘛,但暗地里,开始格外留意温行之和外界的联系。他果然没有闲着。第二天下午,他就出门去了,说是去拜访张教授。
我找了个借口,远远地跟了上去。
温行之没有坐车,而是步行,穿街过巷,最后走进了碑林附近一家看起来很有年头的茶馆。我没敢跟太近,在茶馆对面一个卖烟卷的小摊子前假装看东西,眼睛却死死盯着茶馆门口。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温行之和张教授一起从茶馆里出来了。两人站在门口又低声交谈了几句,张教授显得很激动,手里比划着,像是在讲解什么。温行之则安静地听着,偶尔点头。
最后,张教授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了温行之。温行之接过,揣进怀里,又说了几句,两人才分开。
等温行之走远,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去探探张教授的口风。我快步穿过街道,追上正准备离开的张教授。
“张教授!”我喊了一声。
张教授回过头,看到是我,脸上露出一丝惊讶,随即推了推眼镜,笑道:“哦,是小吴同志啊。有事吗?”
“没什么大事,”我尽量让自己显得自然,“刚才看到您和温少爷在聊天,好像聊得很投入。温少爷对您的研究挺感兴趣的啊。”
张教授一听这个,立刻来了精神:“是啊!行之这孩子,别看年轻,在古地质和历史方面的见解非常独到,常常能给我很多启发!我们刚才就在讨论关中地区一些古老的水脉传说和实际地质构造的关联,很有意思!”
水脉传说?我心中一动,顺着他的话问:“哦?什么传说?跟‘归墟’之类的有关吗?”我故意抛出这个词,想看看他的反应。
张教授愣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诧异,随即笑道:“小吴同志也知道‘归墟’?看来行之跟你聊得不少啊。不过,‘归墟’更多是道家的一种哲学概念,象征万物终结与归宿。我们研究的是实实在在的地质水文学,虽然有些古老的记载听起来玄乎,但还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
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什么地下暗河、水脉改道、地气变迁之类的专业术语,我听得云里雾里,但大概明白,他研究的重点,是寻找那些隐藏在历史记载和地质结构中的、可能存在的、不为人知的地下水流体系。
而温行之,显然是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水脉极其感兴趣。他给张教授提供的“独到见解”,恐怕就是基于他对那些诡异“源质”的了解吧?他想从这些科学研究中,筛选出与他目标相关的线索。
那个牛皮纸信封里,装的又是什么?地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