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允修看向对方的眼神颇有些无语。
“我好好与你说非是不听,便是要吓唬吓唬你才成,我说得很清楚,这杂种乃是豌豆之杂种,非是你之杂种,你可明白?”
这话听起来,依旧还是感觉十分怪异,可徐光启却不再敢说什么,连连点头说道。
“是的,张指挥使言之有理。”
“言你。”
张允修气坏了,他终究还是高估了古人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代沟”的啊!
他叹息一声说道。
“子先,你自诩精通农学,那我便要考考你,如何才能种好田?”
话头到了学识上,徐光启便显得游刃有余起来,他摇头晃脑地说道。
“农事唯有八字口诀,一乃时宜,所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二乃辨土性,《齐民要术》有云:‘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
三乃耕作四乃防灾”
他说得头头是道,可对于张允修来说,却没有一点在点上。
张允修摇摇头说道:“这些法子确实乃是农事要诀,可若要种植出高产高质的粮食瓜果,这些东西显然还远远不够。”
“不够?”
徐光启大概明白了意思,稍微了解一点西山屯田所,显然便有了答案。
“张指挥使的意思是良种?”
“农事犹如培养人才一般。”张允修比喻着说道。
“所谓人才,不单单需要外力,更需要其自身天赋秉性以及努力。
培育种苗也是如此,你若想要高产,那便培育高产之种苗,若想要耐贫瘠、耐旱、耐涝,甚至要缩短成熟周期,皆是需要种苗之培育。”
徐光启突然有种接触到武林秘籍之感,他神情严肃地说道。
“张指挥使所说之培育是何意?农事中确实有取良种之概念,可良种可遇而不可求,培育过程并非是一朝一夕,乃是十年百年计。”
古人并不是不会“杂交”技术,只不过没有一套明确的理论逻辑。
诸如在古人培育作物的过程中,也会采取优中选优的方式,从而保留优秀基因。
亦或是通过调整各类瓜果豆类的种植布局,依靠授粉进行杂交。
可正是因为缺乏一套成体系的概念,便让这种杂交的效率极为低下。
千百年来确实有良种出现,可一个良种的出现跨度将是一百年两百年。
朝廷不是不重视作物良种,而是这种培育方式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倒不如直接引进国外作物良种,占城稻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也是为什么,在张允修提出要培育新作物,种植出亩产四十石粮食之时,会引来那么多人的嘲弄和不解。
因为从根本认知上,短期培育出优质作物,便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情。
事实上,在后世想要培育出一个新品种,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若想要加快这个速度,大明农学界就必须普及“基因”和“遗传”的概念。
为此,张允修不由得耐心解释说道。
“这便是我今日带你来这里的原因。”
他顺手抓起一株豌豆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