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行为方式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行为方式是指为了达成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本节我们就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说明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主动、互动、能动”的教学行为方式。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教学是一种双向性互动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互动学习、能动学习。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必要对其含义加以理解,并在课堂中实施。
(一)小学数学主动的含义
“主动”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是内在动力的外在的表现。“主动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探索的活动。小学数学学科的主动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发展。这种学习活动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也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
1。小学数学主动的特征
小学数学学科的主动特征主要有:(1)抽象与概括。学生如果只是片面地接受教师字面上的内容,而不去主动探索字面背后的含义,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学习的效果必然差。(2)逻辑推理。要引导学生形成逻辑推理能力,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去判断、去学习,从而使他们拥有逻辑推理能力。(3)解决问题。小学数学的学习其实就是在解决问题,学生必须主动进行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通过小学数学学科主动的特征,可以看出它与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小学数学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而主动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小学数学主动学习具有七个显著的特点:(1)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2)学习者给自己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然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努力追求成功,但也能容忍失败;(3)学习者知道如何使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学习;(4)学习者能够很好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5)学习者重视意义的建构;(6)学习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自信心和自我责任感;(7)学习者根据预定的学习标准和时间,自主管理学习进程,评价学习表现。
2。主动在教学中的表现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小学数学学习目标,是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有学习的欲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不能持久,好动以及精力不够集中的情况。第二,小学数学教学是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的教学,其不应该是“授予”,而应该是“引导”。它应该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同时,小学数学学习不应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应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主动学习数学,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这也体现了小学数学主动的重要性。
例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六年级)
师课前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大家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学生们在衣服标签、网上、牛奶盒上分别找到百分数的使用)
师是的,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从百分数的意义开始研究。
(师出示麻辣火锅的配料成分,根据百分数提供的信息分析麻辣的原因。师紧接着问辣椒占45%表示什么意义。)
生辣椒占整个配料的45%,花椒占整个配料的38%。
师分母的100表示什么?45呢?45%是什么数与什么数比较的结果?
……
(师出示近视率的信息,让生说每个百分数的意义)
案例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在课前布置了积极参与学习的情境,其目的就是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与此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新知的材料。通过开放性、问题性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去做,在做中学,做中悟,将“活动”和“体验”紧密结合起来,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互动的含义
按照辞典上的解释,“互”是交替、相互,“动”是使起作用或变化或使感情起变化。归纳起来,“互动”就是指一种使彼此发生相互作用或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而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上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习者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从而走向共同发展的过程。
小学数学互动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问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课堂环境。课堂互动不仅涉及一个人的思想表达,还涉及对“与自己对话者”的意思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听话者与说话者两者是互动的。为此,教师与学生都应成为课堂交际的参与者,他们构成了课堂里的一种角色关系。在这个传递与接受信息的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就自觉不自觉地增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能力。
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而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在连续的动态过程中不断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它的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而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三)小学数学学科的能动的含义
能动也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也就是说,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具有自觉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叶圣陶曾说:“每一个人的胳臂上将缠起‘青白’的符记,表示他们是能动的而非被动的力量。”毛泽东指出“这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第一次正确地解决意识和存在关系问题的科学的规定,而为后来列宁所深刻地发挥了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之基本的观点。”
“能动”是探讨小学数学的能动性学习,也就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TeagofSquiry)中首次提出的。是指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发展思维,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的能动学习是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行为,由对问题感兴趣开始到问题得以解决并产生效果的一种学习理念。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表面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但实际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独立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信息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的能力,群体意识及合作交往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由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浸透着的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方法的习得、情绪的体验,所以数学教学应该从重视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