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哪个办法好?
生用秤称好,较准确。
(师让一位认识秤的学生帮助称出两位学生的体重,并让学生说出结果,引出了“千克”)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千克这个词。千克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单位呢?
生公斤、斤、两、克。
师公斤、斤、两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则是国际上通行的质量单位。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
案例分析在案例2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听课者弄不清她今天的教学是什么内容?直到最后说到轻重的问题,听课教师才意识到今天所要讲的内容。仅仅为了揭示课题,教师煞费苦心地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用几分钟的时间,教学了与本课目标不相关的内容,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追求吗?这样的情境创设有必要吗?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再来看案例3,“克和千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条:(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很显然案例3中教师创设的情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创设的两个活动,不知不觉地将学生带进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每个活动的设计都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支持,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激发和吸引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同一个课题的引入,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情境创设,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学科互动的设计
小学数学学科的互动即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体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小学数学的互动设计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互动合作的前期工作
(1)组建合作小组,这是互动的前提条件。根据班级学生对数学兴趣、基础、个人特点等合理安排合作小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安排4~6人一组,每组再安排一个组长,便于合作成果的展示。
(2)要求小组内合理安排。要学生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对“合作要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合作?”“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等等进行思考。不同的组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确保互动合作的进行。
(3)设计好合作时间,选择合作的时机,上课前要设计好互动合作的时间,什么时候进行互动、什么时候停止,也要有个合理的安排,否则的话,课堂就变成菜市场了。
2。在课堂进行互动合作时,教师的指导要及时,要把握好角色,体现教师在互动合作中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实际上教师失去主导作用,成为真正的旁观者;另外,有的教师在各合作小组中盲目巡视,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
3。合理的评价。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根据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如小组汇报评价时,不是教师对小组作出“好”“很好”等单一的评价,而是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和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例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片段。
在探求长方形面积公式时,设计了下面的环节:
1。拼摆长方形
师同桌两人合作,用1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每摆一种就把摆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听清楚要求了吗?听清楚了,开始吧。
学生活动操作并填表,教师巡视……
2。交流方法
师摆完的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摆法。根据你们记录的结果,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摆法给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的摆法是,每行摆6个,可以摆2行。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分米,宽是2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点击课件,出示图形)我们来看,是这样吗?它的长是……
生齐6分米。
师分米是它的长度单位,长是6分米,它的长度单位个数是6,宽是2分米,宽的长度单位个数是2。这个长方形里面有12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12平方分米。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吗?
生2我们的摆法是,每行摆4个,摆3行。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点击课件,出示图形)它也是12个面积单位摆成的长方形,所以它的面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