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际困扰的应对
——亲密感的力量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在宿舍里,舍友A去约会了,B去参加社团活动,C去图书馆上自习,你一个人待在宿舍里,一开始觉得很自由很舒服,可久而久之,你发现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你和舍友们的交流很少,也不深入,感觉没有归属感,你想找人聊聊天,可是翻开手机通讯录,不知道能给谁拨电话。这种感觉令你舒服吗?长时间缺少亲密朋友,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呢?
大学时代不可避免地会体验到孤独的感觉。孤独感几乎是人类的普遍体验。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孤独。除了孤独,我们还可能体验很多别的社交情绪,如嫉妒、窘迫、害羞、愤怒等,这些情绪常常产生于我们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成为我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本节将重点讨论社交孤独,情感孤独、害羞和社交回避以及社交冲突等常见的人际困扰,并且探讨可行的应对方式。
一、走出孤独的围墙
(一)孤独的感觉
孤独(loneliness)被定义为“一种丧失和不满足的感觉,它因我们对社会关系的期望和现实不一致产生”。孤独的人的人际关系或日常交往并不一定比其他人少,他们比其他人少的是满足感。研究结果表明,孤独的3个重要原因分别是缺乏对交往的控制感(Shulz,1976),缺少至少一位亲密朋友(Peplauetal,1982)和不习惯独处(Shaal。,1968)。孤独的产生本质是我们的社会关系水平和朋友数量与期望不符合。例如,当你渴望一段恋爱的时候,即使你拥有很多朋友,唯独缺少一个恋人,你依然会感到孤独。韦斯提出,在社交孤立——缺乏朋友和熟人的社交网络,和情绪孤立——缺乏单一的深厚关系的两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多地体验到孤独的感觉(Weiss,1973)。
表9-1孤独的情感
续表
(二)引发或缓解孤独的因素
1。关系中的不足
鲁本斯坦和谢弗发现,人们在调查中提供的大多数孤独的原因可以分为5大类(Rubenstein&Shaver,1982):①独立状态:没有配偶,没有性伴侣,同配偶或情人分手;②疏远状态:感到不合群,被误解,不被需要,没有亲密朋友;③独处状态:回家时进入空房子,独自一人;④被迫隔绝状态:被限制在家中,住医院,交通不便;⑤离开原位状态:离家太远,开始新工作或上新学校,搬家太勤,旅行频繁。
2。对关系期望的改变
孤独可能因为我们对关系的期许发生了改变而产生。我们的情绪会改变,快乐时候和伤心时候所需要的社会关系也不同。年龄也会影响我们对关系的期待,15岁时候非常满意的友谊可能在25岁时就不再令人满意了,年老的时候对儿女陪伴的期许会增强。
3。自尊
研究发现,孤独与低自尊有关(McWhirter,1997)。说自己孤独的人同时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无价值或者不可爱。也许因为缺乏自尊心,孤独的人在有风险的社会境况中会很不自在。这种不自在使得他们减少社会接触,产生社会逃避。
4。人际行为
在研究孤独者的行为时,我们发现孤独者和非孤独者的行为有多种方式的不同。孤独者的人际行为使得他们较难与他人建立有益的关系。孤独者对他人的评价更消极(Wittenherg&Reis,1986),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也缺乏交际技能(Solano&Koester,1989)。这些消极的反应,社交技能的欠缺常常引起他人消极的反馈。如图9-2所示,不管孤独的影响从哪里开始,各个组成部分日益强化,孤独则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图9-2孤独:一个恶性循环
5。归因
对孤独原因的解释也会影响孤独体验。从表9-2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将孤独归因为内部的稳定性因素,那么可能是妨碍我们去尝试认识新的人,结交新朋友。
表9-2对孤独的解释
(三)应对孤独
1。孤独的认知策略
感到孤独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做什么呢?鲁本斯坦总结了4种孤独的反应类型:忧愁地被动、积极地独处、社会接触和消遣。
而大学生用来应对孤独的认知策略有:考虑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克服孤独,提醒自己实际上同他人有良好的关系,告诉自己事情会好转,考虑自己擅长的事情,告诉自己其他人也同样经历过这样一段孤独的经历,思考孤独体验的好处,故意考虑其他事情来转移孤独感以及改变社会关系的目标。
2。孤独感的减轻
哪些活动能够让我们减轻孤独感呢?暴饮暴食、心不在焉地看电视显然都是糟糕又无效的方法。你可以尝试努力对他人友善;努力复习考试或者锻炼某项运动技能;做擅长的事情;做一些改进社交技巧的事情,如跳舞;通过某些体力活动转移孤独感,如慢跑、扫地、洗衣服等;同朋友谈论缓解孤独感的办法或者同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交谈。
3。孤独是一种成长体验
我们谈论了缓解孤独的办法,其实孤独也并非全无益处,我们可以将孤独转化成一种积极的体验。独处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做那些喜欢却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如插花、远足,甚至做做关于将来的白日梦。尽可能地享受独处,用独处的时光增进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
二、掀开害羞的面纱
害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历史上最早使用“害羞”这个词的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一首诗,诗中的“害羞”意为“很容易害怕”。韦氏词典将“害羞”定义为“对别人的出现感到不自在”。害羞的人通常很谨慎,不乐意遇见某些特定的人与事。他们谨言慎行,不妄下断言,胆小而又敏感。害羞的人可能生性孤僻、保守、不自信。然而,斯坦福害羞研究发现:害羞是人类共有的、具有普遍性和人群分布广泛性的特点。在5000人的调查中,有超过80%的人表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曾经经历过害羞,有人甚至经常体验害羞。这些人中,40%的人会认为他们现在是害羞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每遇到10个人,就会有4个人正体验着害羞。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多数人认为,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自己会脸红、心跳、焦躁不安,这恰恰是害羞的表现。害羞会影响我们的社会交往,处于害羞中的人,常常不知道如何引起话题,或者缺乏自信,面对他人的时候常常选择逃避。但害羞也有积极的一面,害羞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措施,让我们寻求一种自我存在的状态,就好像万圣节的假面礼服一样。
(一)觉察害羞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