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将军,您是不是吃上瘾了 > 错矣大错矣(第1页)

错矣大错矣(第1页)

仙客来的“会员制”,在沈知微的满腔热情与沈百万的将信将疑中,总算蹒跚起步了。只可惜,现实这位老师,总是喜欢在美梦正酣时,泼上一盆带着冰碴儿的醒神汤。

这日午市,仙客来依旧是人声鼎沸,跑堂的伙计们穿梭在各桌之间,忙得脚不沾地。柜台后的账房周先生更是连喝口茶的工夫都没有,面前的流水账翻过一页又一页,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阿福刚为熟客张老板结完账,将五两六钱银子和账单递给周先生。趁着周先生记账的工夫,他压低声音提醒:“周先生,张老板是小姐特意交代要留意的,您看这会员册……”

周先生笔尖一顿,轻轻叹了口气。他放下正在记录的笔,又从柜台下方取出那本描金封皮的“贵客累计金册”。

“张记……”周先生的手指在册页间游走,花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对应的位置。他重新蘸墨,正要落笔时—

“劳驾快些结账!我们这还要赶着出城呢!”

旁边等着结账的客商已经不耐烦地敲起了柜台。周先生手一抖,笔下那个五字顿时歪了脖子。他只得仓促合上金册,先处理眼前的结账事宜。

“客官稍候,这就为您结算。”周先生迅速拨动算盘,在流水账上记下新的一笔。等他再翻开金册想要补全张老板的记录时,却发现方才的墨迹已经晕开,把整行都染花了。

“唉……”周先生叹了口气,只得在旁边勉强补了个歪歪扭扭的记录。

这样的场景在不断重演,周先生既要保证流水账的及时准确,又要分心记录那本额外的金册,往往顾此失彼。

而伙计们为了配合这套新规矩,也闹出了不少笑话。小三子急匆匆地跑到柜台前:“周先生,赵员外那桌结账,八两七钱!就是那个圆脸、留着山羊胡的赵员外!”

周先生抬起头,一脸茫然:“哪个赵员外?城里姓赵的乡绅可不止一位……”

“就是……就是常穿绛紫色长衫的那个!”小三子急得比划,“上次还夸咱们家的醉虾入味来着!”

最后周先生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在金册上记下“绛紫衫赵员外,八两七钱。”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次大壮神秘兮兮地凑到柜台前,压低声音说:“周先生,那位总坐角落看书的老先生今日消费一两二钱。”

周先生哭笑不得:“你总得告诉我他姓什么吧?”

大壮挠着头,一脸为难:“我、我也不知道啊……就是总坐在角落里看书,每次都要一壶普洱,两个小菜……”

这些混乱的记录方式,让册子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圆脸赵员外、爱说笑的李夫人、常带孩子的孙奶奶这类描述,活像一本人物志,偏偏就是缺少准确的身份信息。

最离谱的一处记录甚至写着:“那个总夸咱们红烧肉好吃的胖老爷,三两五钱。”

然而,这还不算让人最啼笑皆非的。次日午市最忙的当口,阿福同时应对两桌熟客结账。一桌是城东李记粮铺的李掌柜,带着几个伙计来用饭,消费三两九钱;紧挨着的另一桌,是城南卖瓷器的李老板,刚谈成一笔大生意,正在宴请客人,席间添酒加菜,消费了十两二钱。两桌都姓李,都是需要重点记录的老主顾。

阿福生怕耽误,在周先生记完流水账后,立即提醒道:“周先生,这两桌李老板都要记入金册。左边这位是李记粮铺的,三两九钱;右边是瓷器李老板,十两二钱。”

周先生连声应着,手下却忙乱不堪。他先找到“李记粮铺”那一栏,落笔写下二两九钱,紧接着手指快速下移,寻到“瓷器李”的位置。可就在提笔要写三两二钱的瞬间,门口突然涌进一拨新客,各桌的呼唤声此起彼伏,周先生手下意识一滑,那三两二钱竟鬼使神差地落在了“李记粮铺”刚刚那条记录的下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