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小青梅一直在解谜 > 暮姓药师(第1页)

暮姓药师(第1页)

事实真的如此么?

事情的发展,竟远超乎牧晓的想象。

邢承远的那封信,与公主府门口之语,皆在京中真真实实起风又起浪了。

“殿下,现在的好消息是,邢将军因诽谤诬陷被下令押来京城。加上先前收集来的证据,不论再出何种变数,都难以轻易脱身。但因暮药师之名在京重提,朝中和舆情又有暗动。在先皇和当今圣上即位之初的议礼论战,时隔多年,再次松动。”芒夏简要禀报。

“洛水刑场未曾斩尽议礼之人?还有人有胆再提?”牧晓有些惊奇。她虽一直对这议礼论战不感兴趣,但因议礼泛起的波澜确实多次波及她,让她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文臣如何称帝?丞相如何能称帝?

几代牧家人前赴后继堆出通天路,牧晓的父亲交出了最终答卷。

三朝之前为乱世,最终从天下枭雄中杀出重围的,是位暮姓女子。她用一生时间征战四方,平了乱世,安了天下,建立周国,令四方俯首称臣。

可惜这份不世功业,并未延续太久。三代之后,动乱再起,被位功高盖主的武将篡了权,改了国号。这位成功登基的武将相当长寿,但在晚年并未维持住早年的英名,其继位之子也软弱无能,最终被自称要匡扶正义的暮氏后人——当时的丞相、也就是牧晓的父亲夺了江山。

牧家,真的是暮氏后人么?这点牧晓并不清楚,只知当时盛传的版本是,牧氏因避一时之祸而从“暮”字改姓,几番周折洗清身份,大隐隐于朝市。而牧晓的父亲,年少科考金榜题名,步步升迁,在篡位武将之子继位之时,一举登上相位。在昏君佞臣当道、忠臣被构陷污蔑、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他痛心疾首,不忍百姓再活于水火,是以袒露身份、慷慨陈词、一呼百应。最后成功登基,复立大周朝,实是民心所向。

十多年前的改朝换代,并未流太多的血,大多数人怀念暮氏统治下如烟火般绚烂的海晏河清,对新的大周朝充满期待。

但有部分老臣敏锐地质疑,为何复了周朝却仍维持牧姓,而不改回暮字?好寓意与真正统,二者孰轻孰重,怎会分辨不清?

更何况,暮姓并未真正消亡。暮氏女帝直系后人,虽沦落乡野、颠沛流离,但确实还活着。论起正统性,为何不尊暮氏女帝的直系,而是以暮氏后人身份,自立为帝?

必不必要改姓,要不要改尊暮氏直系为帝?是否应大封其余暮氏后人?暮氏直系自身,是否有选择维持不入世现状或打破现状的权利?

凡此种种,都是议礼论战的主要话题。

实际上,议礼,议的哪里是“礼”,又何止是在“议”。

其实是在“争”。

争到底是与暮氏有关的老臣地位尊崇,还是开始就跟随牧氏的新臣占据上风;争直系与旁系到底有无权利与律法上的差异;争女子是否如暮氏当政时一般,有继承家业、入朝为官、甚至为王为帝的资格;争这天下,到底听谁之言。

宫中在争,朝堂在争,市井在争,连消息最不通畅的乡野也早就能辩上几句。

天下皆压抑太久。

暮氏当政的周国,言论自由、风气开放,却异端频出、风暴难息;在二世而亡的短命前朝,对于言论与思想收紧到难以喘息的地步,礼制能削铁如泥般斩下一颗颗头颅,严规苛律换来一时平静却换不来永世安宁,高压之下最是易燃易爆。

牧氏的大周朝,到今两代帝王,都试图汲取前车之鉴,为觅得两全平衡之法不懈努力。

比如,当今的文昌帝,大致倾向能者居之,鼓励论战任意一方证明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从幼年到及笄,类似的争论在牧晓耳边从未止息。

她在这场论战中的身份并不固定。有时是被责难者,有时是既得利益人;有时是他人的尖刀,有时是一方的厚盾;有时被捧为先行者,有时被诟病为浪费身份的废物。

不过,牧晓自己并不喜欢参与议礼论战。她只想跟随自己的心,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走好自己的路。“口舌之争瞬息万变,他人评价最是靠不住。以非议为镜,偶然瞥一眼自己的不同侧面尚可;永远活在他人口舌中,实在疲惫。”牧晓对议礼论战态度向来模糊,但对其中提到自己的部分,多数是这种态度。

而同在议礼风暴之中的暮氏,这些年并非默默无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