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城的火药味,早在比赛日前就已透过媒体弥漫开来。赛前一天的新闻发布会和零星街头采访,成为了双方球员隔空交锋的第一战场。
国际米兰方面,火力主要集中在米兰年轻的门将莱昂纳多·加托身上。
在得知莱奥首发本次比赛门将后,维埃里更是公开发言看不起这位“仅仅是在球队光辉下混战绩”的年轻门将。
换了boss的AC米兰,今年资源明显对欧冠有所倾斜。
德比次日,将举行欧冠C组第一场主场对战皇家马德里,继死亡G组出线后,C组他们同样面临严峻挑战。
安切洛蒂调整之下,虽然把因扎吉和舍甫琴科放到了大名单,但是并没有让他们首发;与此同时,阿比亚蒂被安排到次日欧冠比赛首发,除却加托,这是一支老道的队伍剑指蓝黑军团。
有人说安切洛蒂疯了,让十九岁的加托去参加德比;也有人说安切洛蒂是神来一笔,如同他将皮尔洛后置,同时用年轻的门将补足了米兰叹息之墙的最后一片瓦砾。
而处于风暴中心的莱昂纳多·加托,在随队抵达酒店时,也被记者们团团围住。话筒几乎要戳到他的脸上,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来,主要是是关于维埃里和国米球员的赛前垃圾话。
莱奥戴着耳机(里面可能根本没放音乐),看似很认真地盯着镜头看,其实满脑子都是想要捕捉镜头里面的红点。直到听到自己的名字和“维埃里”这个词频繁出现,才略微回过神来。
他看向那些急切的面孔,沉默了几秒钟,就在记者以为他会紧张或回避时,他却只是微微歪了歪头,像是在思考,然后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清晰地吐出了一个词:
“Mai。”意大利语的"不,没有",但是语调有些变化,那代表是喵语的"烦死了"。
在记者耳朵里就是,加托没有愤怒,没有恐惧,甚至没有多少情绪波动。就像一个简单的、基于事实的否定。
记者们愣了一下,随即骚动起来。
“加托!你是说不害怕维埃里吗?还是认为他没有威胁?”
“你对他们的评论有什么想说的?”
莱奥却已经低下头,拉低了帽檐,在内斯塔和俱乐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快步走进了酒店。留下身后一群面面相觑、却又兴奋不已的记者——简单回应,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让人捉摸不透,也更具话题性。
赛前的唇枪舌剑,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发酵,将德比的紧张气氛推向了新的高潮。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等待着绿茵场上真正的答案。
2002年11月25日的米兰城,仿佛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呼吸。
尚未入夜,梅阿查圣西罗球场周遭的空气已然凝固,沉甸甸地压在每个行人的心头。红黑与蓝黑的旗帜在微冷的空气中猎猎作响,彼此泾渭分明,又剑拔弩张。
对于首发站上德比舞台的莱昂纳多·加托而言,这种无处不在的、近乎实质的敌意,比他作为猫时感知到的任何危险信号都要强烈百倍。
驱车前往球场的路上,街道两旁狂热球迷的呼喊、咒骂、歌声交织成一片混乱的声浪,透过紧闭的车窗依然清晰可辨。莱奥坐在大巴车靠窗的位置,手指无意识地蜷缩着,感觉像是被装进了一个充满躁动能量的罐子里,即将被投入沸腾的熔炉。
“别往外看,莱奥。”身旁的内斯塔低声说道,他因伤穿着便服,脸色比平时更加沉郁,错过德比的懊恼像一层阴影笼罩着他,“把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在比赛本身。”
莱奥努力照做,但那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依旧让他脊背微微绷紧。他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听到远处看台提前响起的、对抗性的歌声。这不再是伯纳乌那种带着欣赏与审视的宏伟,而是更原始、更粗粝的、属于同城死敌的恨意与狂热。
更衣室里的气氛比外面更加凝重。安切洛蒂的声音低沉而严肃,平时温和的教练板起脸,在白板上划下一道道线条,强调着国际米兰锋线的每一个特点:
“维埃里!记住他的力量!不能给他任何在禁区里舒服起脚的机会!科斯塔库塔,保罗,你们要像钳子一样锁住他!雷科巴,他的左脚能创造出任何可能,不能给他空间!还有卡隆,他的跑动很狡猾……”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队员,最后落在莱奥身上,“莱奥,你的区域!出击要果断,声音要洪亮!让他们听到你的声音,感受到你的存在!没有第二次机会!”
莱奥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
他能感觉到队友们投来的目光——马尔蒂尼沉静如水的信任,科斯塔库塔经验老到的审视,加图索毫不掩饰的战斗欲望,皮尔洛深藏于慵懒下的专注。
因扎吉和舍甫琴科的眼神则纯粹得多,只有对进球和胜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