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我在豪门搞科研 > 魔角石墨烯1(第1页)

魔角石墨烯1(第1页)

【202X年12月20日,瑞士日内瓦】

当叶濯缨步入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万人礼堂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27岁的中国科学家,刚刚被国际凝聚态物理学会授予本年度的最高奖项,以表彰他“对理解关联电子体系中超导性与拓扑物性的革命性贡献”。

与往届不同,今年的颁奖典礼选择在能容纳3000人的主会场举行,却依然座无虚席。过道里站满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物理学家,其中不乏白发苍苍的诺奖得主和学科奠基人。组委员不得不开通额外的分会场进行实时转播。

“这是学会成立五十年来,第一次因为参会人数远超预期而启用分会场。”国际凝聚态物理学会主席埃琳娜·沃尔科娃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坦言,“叶濯缨教授的研究,重新点燃了整个领域的研究热情。”

当叶濯缨的名字被念出时,他从容起身。与周围身着隆重礼服的嘉宾不同,他依然穿着那身标志性的深色西装,白衬衫的领口一丝不苟,没有系领带。这个在无数重要场合出现过的形象,已经成为他独特的个人标志。

他稳步走上舞台,步伐均匀而坚定。聚光灯下的他微微眯起眼睛,这个细微的表情被高清摄像机捕捉,在大屏幕上放大,引得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这让他看起来更像一个沉浸在思考中的学者,而非站在荣誉巅峰的获奖者。

沃尔科娃教授将沉甸甸的水晶奖杯递到他手中时,特意停留了片刻,轻声说:“叶教授,您让整个领域都年轻了二十岁。”

叶濯缨接过奖杯,轻轻点头致意:“谢谢,这是科学本身的魅力。”

站在讲台前,叶濯缨调整了一下话筒的高度。他环视全场,目光平静如水。

“感谢委员会的认可。”开场白简洁得令人意外,没有冗长的感谢名单,没有激动的情绪流露。

他随即切入主题:“石墨烯的‘魔法’源于其结构的高度可调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优美的数学问题。”

这句话让台下许多资深物理学家频频点头。一位坐在前排的斯坦福大学教授低声对同伴说:“他总能把最复杂的问题,归结到最本质的数学之美。”

叶濯缨继续用他那特有的、平稳而清晰的语调说道:“我很高兴,那些源自黑板的推演,能够为理解真实世界的奇妙现象提供一盏灯。”

这时,大屏幕上适时展示了他实验室黑板的照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推导公式,其中几个关键方程被红色粉笔圈出,正是他论文中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世界没有边界,”他的声音略微提高,“好奇心和严谨的逻辑,是我们探索未知最可靠的伙伴。”

最后一句“谢谢”,为这场仅有五分钟的感言画上了句号。

这短短的感言,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哲学。

“石墨烯的结构可调性”这一表述,暗含了他对整个研究路径的理解。在后续的采访中,叶濯缨解释道:“就像演奏乐器,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指法’能奏出完全不同的乐章。石墨烯的‘魔角’就是其中最精妙的指法。”

而“黑板的推演”这个比喻,更是他科研风格的写照。据他的学生透露,叶濯缨至今保持着手写推导的习惯。“导师常说,黑板是思维的镜子,任何跳跃和模糊都无处遁形。”

最引人深思的是“好奇心与严谨逻辑”的表述。这实际上是对当代科研生态的一种温和提醒——在追逐热点和论文指标的浪潮中,不应忘记科学最原始的驱动力。

叶濯缨的感言虽然简短,却在全球物理学界引发了深刻讨论。

“这是一堂关于科学精神的masterclass,”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评价道,“他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了科学研究的真谛。”

《科学》杂志在特稿中写道:“在这个习惯于长篇大论的时代,叶濯缨用五分钟的感言证明:思想的深度与言语的长度无关。”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段感言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Twitter上#好奇心与逻辑#的话题在24小时内获得超百万讨论。许多年轻科研工作者表示,这段话给了他们坚持初心的重要力量。

在颁奖典礼后的酒会上,发生了温馨的一幕。83岁的凝聚态物理泰斗、诺奖得主卡尔·穆勒教授特意找到叶濯缨,用德语对他说:“年轻人,你让我想起了六十年前的我。”

通过翻译,叶濯缨礼貌回应:“您的研究一直是我的指路明灯。”穆勒教授却摇头:“不,现在是你为我们指路的时候了。”

另一个有趣细节是,酒会进行到一半时,叶濯缨独自走到窗边,在手机上进行着什么操作。后来他的助手透露,他是在回复实验室的数据——一组关于量子自旋液体的模拟计算刚刚完成。

虽然叶濯缨在感言中没有特别提及祖国,但这一刻无疑是中国科学界的高光时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连夜组织了研讨会。“叶濯缨的获奖,标志着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梯队,”所长在开幕词中表示,“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独特风格——谦逊、务实、追求真理。”

清华大学也在第一时间发出贺信。信中写道:“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是全体师生学习的榜样。”

这次颁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尤为深远。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会议室里,学生们自发聚集观看直播。

“叶教授让我明白,做科学不需要华丽的辞藻,重要的是扎实的工作,”大四学生王雨桐激动地说,“他的每一个字都那么有分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