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他在心里无声地重复着这个数字,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个多年前,在清华园实验室里,穿着略显宽大校服、眼神却清澈专注得惊人的少年。那时的叶濯缨,还没有后来席卷全球学术界的诸多桂冠,还没有如今这般举重若轻、定义规则的气场,他只是安静地站在那里,却已然拥有了将复杂世界抽象为简洁公式,并愿意将其慷慨赠予世界的胸怀。
“好风凭借力,送你上青云。”——原来,这颗种子,在那么早的时候,就已经深植于他的心中。
汤睿的指尖微微发颤,他几乎能想象出,当年的叶濯缨是怀着怎样一种纯粹到不掺任何杂质的善意,说出这句话。那不是施舍,不是炫耀,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对于“有用”的追求,对于“分享”的喜悦,对于能看到自己创造的事物帮助他人“上青云”的朴素期待。
这些年,他看着他成长,看着他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看着他面对赞誉、质疑、乃至枪口都始终如一的平静。他有时甚至会担心,外界的喧嚣和巨大的成功,是否会悄然磨损那份最初的纯粹。毕竟,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足以让任何天才迷失。
但此刻,这行字,像一道清冽的泉水,洗去了他心底深处那一丝微不足道的隐忧。
没有变。他的小缨,一点都没有变。
那个十三岁少年的赤子之心,穿越了十五年的时光,经历了无数荣耀与风雨的洗礼,依旧鲜活、滚烫,且更加坚定、磅礴。
他的目光落在“希望我们国家的新能源行业,电池行业越来越好”这句话上,胸腔里涌动着一种近乎酸楚的感动。在刚刚经历了全球瞩目的授权发布会,在做出了那个足以影响地缘政治格局的“暂不授权海外”的强硬决定后,他没有谈论个人荣誉,没有回应国际争议,没有标榜自己的贡献,只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回归到了最本质的愿望——希望国家好,希望行业好。
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名利场的、真正的大格局。是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最完美的融合。
汤睿的视线有些模糊了。他想起发布会那天,叶濯缨在台上冷静陈述时挺拔的身影,想起他回到家后,靠在自己身上那片刻不设防的疲惫,也想起无数个深夜里,书房那盏常亮的灯,和他在黑板前凝神思索的侧影……所有的艰辛、压力、孤独的求索,最终都凝结成了这样一句轻描淡写却重若山岳的祝愿。
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激荡的心绪,手指滑动,看到了下面的配图。
《自然》封面的深邃宇宙蓝,与“叶氏固态电池”清晰的结构示意图完美叠影。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应用,理想与现实,在这一刻以一种极具美感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汤睿不是技术专家,但他能读懂这画面所传达的象征意义——他的爱人,不仅触碰到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更亲手将边界向外推动,并将这份推动力,扎实地锚定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感席卷了他。这不仅仅是作为伴侣的自豪,更是一种……与有荣焉的、共同参与了一段伟大历史的激动。他知道,在这份辉煌成就的背后,有他提供的安稳后方,有他调动的资本力量为之铺路,有他构筑的理解与信任作为最坚实的后盾。他并非旁观者,他是这段传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第一时间点下了点赞的图标,仿佛这是一个必须立刻完成的、带有某种仪式感的动作。然后,他在评论框里停顿了。
千言万语哽在喉间。
他想说“为你骄傲”,但这太轻了。
他想说“我爱你”,但这太私人了,不足以表达他此刻感受到的那种宏大与崇高。
他想长篇大论地抒发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但这不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也可能会打扰到叶濯缨想要的平静。
最终,他只选择了一个简单的表情:旋风。这个旋风,代表着那阵由叶濯缨亲手唤起的、正席卷全球的“好风”;代表着因此而在资本市场、产业界掀起的滔天巨浪;也代表着他自己内心此刻正经历的、无法平静的情感风暴。一切尽在不言中。
点击发送。
做完这一切,他才仿佛重新回到了现实。视频会议那头,欧洲的负责人还在等待着。窗外的夜色更浓,灯火更加辉煌。
他放下手机,整理了一下微妙的情绪,重新看向屏幕,恢复了那个冷静、果决的汤氏集团掌舵人的模样。
“我们继续。”他对着摄像头说道,声音平稳如常。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内心深处某个柔软的角落,正因那条朋友圈而持续震荡着,回荡着温暖的、骄傲的、无比满足的涟漪。
他的世界,因那个人而波澜壮阔;而那个人,历经千帆,初心依旧。
这或许,就是命运所能给予的,最完美的馈赠。他望着窗外那片被叶濯缨定义的“好风”吹拂着的城市,嘴角缓缓勾起一个无人察觉的、温柔至极的弧度。
他的科学家,他的骄傲,他的……永恒的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