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百年变局 > 附录 新冠疫情加速1(第2页)

附录 新冠疫情加速1(第2页)

(2)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全球流通体系巨变。美元的信用建立在“可以在美国市场上买到东西”的基础上,如果“美国市场”大幅度萎缩甚至不存在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资产又为什么非要以美元来计价?目前美国处于“零利率时代”,负利率的**陡增。国际间流通可能将进入一段混乱时期,然后寻求统一的替代方案。

(3)多个国家纷纷请求中国出手相助,并希望中国发挥引领作用建立“抵抗力”更强的国际合作秩序。这时,拥有稳健国内市场这个基础的人民币将被各国寄予厚望。而全人类将会更严肃地看待各国的制度优势,并改革下一步的各国治理机制与全球治理新框架。

二、防止全球大萧条传导至中国

3月26日,G20领导人峰会首次召开视频会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倡导“开展国际联防联控”,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同日,还颁布暂停外国人入境令、削减国际航班入境。这是建立在中国过去两个月成功遏制新冠病毒在国内蔓延的经验基础之上的举措,同样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公共卫生治理的大国责任。

对于3月底的中国而言,防范新增疫例输入的任务相当严峻,而防范外国环境进入“新大萧条”的任务同样严峻。中国经济可能会受到外部怎样的影响?显然,传导路径是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资本市场研究”课题组对宏观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可能传导路径进行了分析。

1。全球“汇率混乱期”带来巨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2020年二季度全球实体经济面临的冲击将远超疫情蔓延之初的预估。3月20日,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表示,二季度美国失业率可能达30%,且GDP暴跌50%,比此前高盛做出的-24%预测更严重。26日,美国传出一周内登记失业的人数暴增320多万。

美国经济大幅度下滑,必将导致美元估值重大调整。作为在全球外汇市场占比超过80%(即全球外汇兑换中80%以上的交易都是美元与另一种货币互兑)的世界货币,美元估值调整必将引起全球汇率进入混乱期,各种货币都被迫重新找“锚”,且持续时长难以预计。

同时,西方主要央行“灌水救市”也使得国际货币面临“洪水滔天”局面。例如美联储大幅下调联邦基金利率,同时推出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重启商业票据融资机制,预计其资产负债表很快将扩张到5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2008年危机之前的5倍多。近日,短期国债收益率已为负,负利率降临美国。加拿大央行两次紧急降息各50个基点至0。75%,并扩大定期回购工具的合格抵押品范围,以涵盖该行常备流动性便利下的所有合格抵押品。日本央行将年度ETF购买目标增加6万亿日元。新西兰央行紧急降息75个基点至历史低位0。25%,同时向经济注入121亿新西兰元(73。1亿美元)资金。英国央行也在3月连续两次紧急降息至0。1%,并增持价值2000亿英镑的英国政府和公司债券。

对此,人大重阳认为,作为全球资产生成中心的中国,更需重视资产泡沫和通胀水平,防范“剪羊毛效应”。短期来看,随着国内疫情的缓和,因为拥有完整的工业基础的庞大的生产能力,产业链配套相对完善,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复工复产,制造业相对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通胀的压力会得到稳定甚至缓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外“直升机撒钱”很可能会流入中国,进一步推高通货膨胀。因此,中长期来看,我国仍然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因此中国央行没有必要受美联储的政策影响,当前的重点仍然是加快金融领域的改革,完善货币发行机制,让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灵敏和迅速,同时静观国外政策的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保持定力和耐心。

2。西方熊市将使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减退

3月中旬,西方资本市场纷纷出现了暴跌的行情,已经陷入了技术性熊市。从数据上看,美国标普500波动率指数VIX在3月17日已经涨至历史高位,市场弥漫着恐慌情绪。美债收益率上升以及黄金价格的大跌给市场的流动性带来负面冲击,如若流动性危机继续蔓延的话,将演变成普遍的金融危机。“现金为王”是此时主要的避险方式,市场参与者纷纷要求将资产兑换成现金,挤兑现象也在持续发生,更加剧了流动性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人大重阳推测,流动性枯竭也将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市场。短期来看,外资可能部分撤离,将对中国的金融稳定造成影响,而这种抽离是无法避免的结果。根据数据来看,本年合计净流出约达到200亿元。海外资金流出给A股施加了一定压力,会给上市公司、企业的融资造成困难。流动性枯竭是金融危机的序曲,因此,各国央行也纷纷开启救市政策。

从资本流动性的角度来说,中长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积累会加剧,需要重点防范输入性风险。中长期来看,当央行的救市政策起到作用时,海外资金则会超额流入中国资本市场,使得金融泡沫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当资金大量涌入中国的债券市场时,也会促使债券负利收益率的形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程度加深,我们不仅需要抓住机遇,更需要注意风险的防范。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中,应注重以下四点的发展:一是,在继续深化开放政策的同时,把握开放的内容和节奏,做到稳步高质量的发展;二是,稳步推行更多利于风险管理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增加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容量,如推行汇率期权等产品;三是,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更有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措施,如对国际游资、国际对冲基金等主体的穿透式监管;四是,支持我国资本市场中金融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我国金融竞争力。

3。国际贸易萧条将冲击中国外贸

国际贸易引擎熄火直接冲击实体经济。根据人大重阳的初步判断,疫情的冲击首先会影响到海外市场的消费意愿,主要会对餐饮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服务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短期来看,会造成失业率的上升,对于经济的发展不利。疫情同样会冲击已经形成的全球物流网络。目前,海运、航空运输等重要的运输途径相继出现停运、停飞的现象。铁矿石、石油、商品货物的运输成本陡然上升,同时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库存积压,这对相关企业、公司的运营打击更是强烈。

对于中国来讲,由于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外贸企业复工复产,但是,国际的需求骤减,只能对于刚性需求的产品提出订单,如口罩、医疗设备。这也反向冲击了我国国内外贸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引擎熄火,商店关门,经济停滞甚至停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受到严重限制和拖累,尽管净出口只占中国GDP的11%,但是超过30万亿规模的进出口,是拉动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马车,需要通过稳外贸、稳外资,加强共建“一带一路”来共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增长,进而稳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强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开启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三、“全球新大萧条”下的地缘政治经济变局

外部环境进入“新大萧条”,对外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对此,人大重阳针对重点板块,从石油、亚欧大陆格局、欧美“跨大西洋”三个方面对可能出现的全球变局做了分析。

1。石油危机可能引发粮食危机和更严重的金融危机

当今,石油首先是一种金融产品,其次才是“工业的血液”。石油板块暴跌是欧美资本市场暴跌的领跌者。在金融操作中,由于石油期货价格长期以来波动率小于股票,因此欧美市场上的对冲基金往往将石油作为稳定性配比纳入资产组合中。但疫情导致欧美航空、汽车等出行需求预计“趋近于零”,同时油田很难大规模封井,这就导致油价必然暴跌,从而引起大量基金爆仓。反对来,大量基金爆仓又会导致全球价值约20万亿美元的油价、设施等石油资产估值大幅度下降,即使到了疫情后,也没有必然理由再与美元绑定。石油美元时代或将伴随“第三次石油危机”走向土崩瓦解。

石油危机还可能造成粮食危机。由于地处沙漠,中东石油出口国最重要的进口物资就是粮食,“石油换粮食”是很多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实质。石油价格大降,但粮食价格很难大降,因此,需警惕几个月后可能爆发的国际粮食危机。

石油危机还可能引起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发生危机,因页岩油气的成本价约为40美元桶,油价处于低位时长只要超过3个月,大量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债券就要违约,从而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

随着各国为减少疫情的影响必将延续“封锁”政策,势必进一步加剧对市场需求的冲击。由于各国管控措施的加强,制造业将迟迟不能全面复工,这将严重损害能源资源消费国的经济,石油价格因此也仍将长期处于低位。受石油价格低迷的影响,美元资产可能会大幅度贬值,对商品出口竞争力造成严重损害,贸易摩擦在所难免。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及其对经济的潜在影响,石油需求的预期前景也在不断恶化。

2。亚欧大陆:疫情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深化

因疫情造成的全球大萧条对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有着很大影响,但同时也在刺激着包括卫生防疫更多领域的国际深化合作。中东地区大的战事暂时停止,因疫情在军队爆发,驻扎在叙利亚的万名土耳其士兵从前线撤离,但叙利亚战场疫情爆发的几率还是很大。

各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采取限制出入境、禁止聚集性活动、居家隔离等措施,全球热点地区将进入暂时性的孤立和自我隔离。多个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将受到影响。

以往深信以美国为导向推动自由贸易的新兴市场,在疫情的影响下不得不选择新的合作发展道路,在新的秩序下寻求合作。疫情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将积极地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国家推进采取包括人员排查、减少人员轮替派遣、加强政府间的沟通、为人员设备通关提供便利等多项措施,同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着医疗物资援助。建立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入境卫生防疫合作网络,加强“一带一路”在防疫方面的合作,对“一带一路”合作的深化至关重要。

保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密切交往,将有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推进。疫情将使得“一带一路”国家间的风险应对和政策配合更加完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在疫情期间互相提供积极的政治、物质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体现“一带一路”精神的合作、互惠互利精神。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