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梁的晨光带着松针的清冽,穿透老年人协会院子里的老槐树,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经幡在檐角猎猎作响,与老兵们拐杖敲击地面的“笃笃”声交织,像一首沉淀了岁月的歌谣。三十位“戌光志愿者”围坐在院子中央的长条木桌旁,桌上摆着搪瓷缸、老花镜,还有几枚擦拭得锃亮的功勋章,静静陈列在红布上,映着晨光,泛着温润的光。
这是“戌光志愿者”的例行会议,每月初一雷打不动。往常的议题,不是后山地质监测的细节,就是文物保护的巡查安排,或是帮扶社区困难老人的计划。老兵们虽然年纪大了,有的耳朵背了,有的腿脚不利索,却个个精神矍铄,眼神里透着军人特有的坚定。
马向东坐在主位,依旧穿着藏青色中山装,胸前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剿匪英雄军功章并排别着,后背的旧伤早已愈合,却依旧习惯性地挺直腰背。他的左手边,马建国、马援朝坐着,马远也特意从消防队请假赶来,穿着制服,显得格外精神。扎西爷爷坐在右手边,手里转着一串玛尼珠,嘴里默念着经文,偶尔抬头望向远方的雪山,眼神里满是平和。
“上个月的后山监测数据,远娃已经整理好了,大家看看。”□□站起身,手里拿着一份打印好的报告,分发给各位老兵,“总体情况不错,地质稳定,水脉畅通,监测点的设备运行正常,旅游公司那边也按约定,把第一笔生态保护基金打到了账户上。”
马远补充道:“现在后山的游客多了,但都很守规矩,没有出现破坏植被、惊扰古墓的情况。我们还在古道旁设置了讲解牌,标注了历史典故和生态注意事项,效果挺好。”
老兵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后山守护的风波过后,古城的旅游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终于找到了平衡点,这是他们最想看到的结果。
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院子大门被推开,县文旅局的局长张敏带着两位工作人员走了进来。张敏约莫四十岁,穿着干练的西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手里拿着一个文件袋。
“马老班长,李会长,各位老兵朋友们,打扰大家开会了。”张敏快步走到马向东面前,恭敬地说道,“今天来,是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想拜托给‘戌光志愿者’们。”
老兵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只有檐角的经幡还在轻轻作响。
张敏打开文件袋,拿出一份规划方案,递给马向东:“马老班长,您看。县里经过调研,计划整合嘉梁的红色资源和古道文化,开发一条‘沉浸式’深度旅游线路。线路从古城西门出发,沿茶马古道遗址上山,途经羌人古墓群、红色战斗遗址、三江观景台,最后回到古城,让游客不仅能欣赏风景,更能读懂风景背后的故事和精神。”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了解到,‘戌光志愿者’的老兵们,都是亲身经历过抗美援朝、剿匪、救灾等历史时刻的英雄,你们的故事,就是最鲜活的红色教材;你们对古道、古墓的了解,也是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所以,县里希望你们能担任这条旅游线路的顾问和讲解员,用你们的亲身经历,给游客讲讲嘉梁的历史,讲讲守护的意义。”
话音刚落,院子里就炸开了锅,老兵们纷纷议论起来,观点不一,瞬间分成了三派。
“我觉得可以啊!”王铁牛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性格爽朗,“我们这些老骨头,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发挥余热,把我们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好啊!”
“是啊,”另一位老兵也附和道,“以前总担心旅游开发破坏环境,现在是深度游,还能传承历史,这是好事,我们应该支持!”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立刻响起。赵小虎皱着眉头,摇了摇头:“我不同意。我们是军人,是志愿者,不是导游!天天给游客讲故事,多折腾啊?我们年纪都大了,身体吃不消,万一讲错了历史,岂不是闹笑话?”
“我也觉得不妥。”一位参加过唐山救灾的老兵说道,“之前旅游公司的事还没过去,我怕这次又会商业化过度,把我们的经历当成赚钱的工具,破坏了历史的严肃性。”
还有一部分老兵处于犹豫状态,他们觉得任务有意义,却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我嘴笨,不会讲啊,”一位老兵挠了挠头,“那些战斗细节,我记不太清了,万一讲漏了,或者讲错了,对不起牺牲的战友。”
院子里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支持派和反对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马建国看着眼前的局面,皱了皱眉,看向马向东:“爸,您怎么看?”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马向东身上,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马向东没有立刻说话,只是拿起张敏递来的规划方案,仔细地翻看着。方案上,线路图清晰地标注着每一个站点,旁边还附有详细的文化解读和红色资源介绍:“茶马古道驿站——马帮与戍边的历史见证”“羌人古墓群——藏汉羌文化交融的活化石”“鹰嘴崖战斗遗址——剿匪战役的关键战场”“三江救援纪念点——历次救灾的英雄印记”……
马向东的手指缓缓划过每一个站点,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有回忆,有欣慰,有担忧,也有期待。他想起了长津湖的雪地里,战友们互相鼓励的场景;想起了剿匪时,在鹰嘴崖与土匪激战的画面;想起了唐山地震后,在废墟上救援的日日夜夜;想起了后山守护时,老兵们并肩作战的坚定。这些经历,是他一辈子的财富,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难道真的要让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在岁月的尘埃里吗?
“我反对!”赵小虎再次站出来,语气坚定,“张局长,不是我们不给面子,实在是这个任务不适合我们。我们老兵,习惯了冲锋陷阵,习惯了默默守护,让我们站在游客面前讲故事,我们做不到!而且,我怕商业化会玷污了我们的记忆,玷污了牺牲的战友!”
张敏的脸色有些尴尬,她没想到老兵们的反应会这么激烈。她解释道:“赵老兵,您放心,这次的深度旅游,绝对不会过度商业化。我们的初衷是传承历史,弘扬精神,所有的讲解都是公益性质的,志愿者们有补贴,但更多的是荣誉。而且,线路的开发会严格遵循生态保护和文物保护的原则,不会破坏任何历史遗迹。”
“说得好听!”赵小虎依旧不依不饶,“之前旅游公司也说会保护环境,结果呢?要不是我们拦着,后山早就被挖得不成样子了!我不信这些商业规划,我只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
马向东放下规划方案,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院子里的每一位老兵,声音平静却有力:“小虎,坐下。”
赵小虎愣了一下,看着马向东严肃的眼神,不情愿地坐了下来,嘴里却还在小声嘀咕。
马向东站起身,拄着拐杖,慢慢走到院子中央,目光望向远方的雪山,声音带着岁月的质感:“我想起了长津湖的冬天。那时候,我们趴在雪地里,三天三夜没吃东西,没喝一口热水,很多战友都冻僵了,牺牲了。临死前,他们拉着我的手说,向东,我们不能白死,一定要让后人知道,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战,是为了谁而死。”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微微湿润:“那时候,我就想,等战争结束了,我一定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是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可后来,我回到了嘉梁,忙着剿匪,忙着救灾,忙着守护这片土地,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他转头看向各位老兵:“我们这些人,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都经历过生死离别。我们的身上,不仅带着军功章,更带着无数牺牲战友的记忆,带着嘉梁的历史。这些记忆,不是我们个人的财富,是国家的财富,是民族的财富。如果我们不把它们讲出来,等我们不在了,这些故事,这些精神,就会永远消失,那些牺牲的战友,就真的白死了。”
扎西爷爷站起身,手里转着玛尼珠,说道:“马老班长说得对。当年剿匪,我们一起在山里绕了七天七夜,张强为了救我,牺牲了。他临死前说,希望以后的人,能记住他们的付出,能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有机会把这些故事讲给游客听,讲给年轻人听,是好事,是在完成战友们的遗愿。”
马向东点了点头,继续说道:“之前,我们反对旅游公司的索道项目,是因为它会破坏生态,破坏文物,是盲目商业化。但这次不一样,县里的规划,是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历史,弘扬精神。这不是商业化,是文化的传承,是精神的传递。”
他看着犹豫的老兵:“我知道,你们担心自己讲不好,怕讲错历史。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整理,一起回忆,把每一个细节都核实清楚。我们不需要讲得多么华丽,多么动听,只要把真实的故事讲出来,把我们的真情实感讲出来,就足够了。”
他的目光落在赵小虎身上:“小虎,你担心商业化玷污记忆。可我告诉你,真正的记忆,真正的精神,是不会被玷污的。相反,只有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传承,它们才能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才能永远发光发热。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这片土地,更是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精神。现在,守护的方式变了,从持枪战斗,到默默守护,再到开口传承,战场在变,但我们的内核没有变,我们的责任没有变。”
马建国站起身,附和道:“爸说得对。我愿意担任顾问,把唐山救灾的故事讲给游客听,让他们知道,在灾难面前,中国人从来不会退缩,从来都是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马援朝也说道:“我也参加。我可以讲抗洪的故事,讲消防战士的责任与担当,让年轻人知道,守护家园,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马远笑着说:“太爷爷,爷爷,爸,我可以帮大家整理资料,制作讲解手册,还可以用无人机拍摄线路视频,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嘉梁的历史和文化。”
老兵们的态度渐渐转变,之前反对的赵小虎,脸上露出了动容的神色,他站起身,挠了挠头:“马老班长,既然您都这么说了,我也参加。我把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故事讲出来,让年轻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我也参加!”
“我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