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正是借助于辩证法,卢卡奇才完成其现代性研究。“现代性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主义的主客体辩证法,即历史本身从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运动。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才以“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作为副标题。
[229]参见吴晓明:《卢卡奇与现代性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30]〔加拿大〕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82、192页。
[231]“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第89页。
[23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27、338、341页。
[233]〔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239页。
[23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31页。
[235]在韦伯看来,现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乃是合理化的产物,表现为形式合理性的逐步扩展与实质合理性的日趋萎缩。“合理化”在韦伯那里不仅是一个技术领域的概念,而且是解读整个社会生活的视角。因此,卢卡奇从韦伯那里不仅获得了某种既定的技术批判路径,而且发现了一个用以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维度。
[236]张光芒、童娣:《论新世纪的启蒙话语及其思想谱系》,《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237]叶秀山:《康德之“启蒙”观念及其批判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38]韩水法:《启蒙的第三要义:〈判断力批判〉中的启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39]周晓亮:《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中华文化》,《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40]张慎:《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浙江学刊》2004年第7期。
[241]赵林:《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与德国启蒙运动》,《同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2]尚新建:《启蒙与人性》,《云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243]卢钟峰:《由传统走向启蒙——论18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44]姜义华:《人的尊严:启蒙运动的重新定位——世界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文化变迁》,《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245]马德普:《论启蒙及其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46]丁耘:《启蒙视阈下中西“理性”观之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247]莫伟民、汪炜:《启蒙的悖论及其出路》,《求是学刊》2009年第4期。
[248]于奇智:《从康德问题到福柯问题的变迁——以启蒙运动和人文科学考古学为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49]谢永康、侯振武:《实现启蒙自身的启蒙——形而上学批判视域下的启蒙辩证法》,《云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50]李慧娟:《启蒙的界限——兼及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9期。
[251]陈卫平:《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252]谢地坤:《永恒的“五四”:启蒙与思想解放》,《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253]有学者并不愿意使用“现代性批判”的概念,认为其本质是“漂白”了意识形态色彩的资本主义批判。无论如何,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经典社会理论家面对的都是资本主义时代,也就是广义的现代,只是处于不同的历史境遇,思想家对不同时代问题的“诊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价值。
[254]参考《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简介》,《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255]陈树林:《当下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困境》,《思想战线》2010年第2期。
[256]1987年,方克立在安徽宣城“现代新儒家思潮研究”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现代新儒家”的定义: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力图客观而同情地理解传统儒学,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57]李翔海:《杜维明“启蒙反思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58]李维武:《早期启蒙说的历史演变与萧萐父老师的思想贡献》,《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59]吴根友:《萧萐父的“早期启蒙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哲学研究》2010年第6期。
[260]王海锋:《现代性问题的中国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0月29日第833期。
[261]褚国飞:《启蒙与梦想——第二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侧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6月5日第459期。
[26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第2页。
[263]〔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29页。
[26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38页。
[265]〔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48页。
[266]参见郑飞:《从经典社会理论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