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 参考文献(第6页)

参考文献(第6页)

洪涛:《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郭忠华:《现代性理论脉络中的社会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论文类:

王南湜:《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三重意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王南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界分》,《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王南湜、谢永康:《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学习与探索》2005第2期。

王南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和异化理论》,《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王南湜:《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思考》,《浙江学刊》2005年第6期。

王南湜:《广松涉对马克思理论的物象化论阐释及其扩展》,《学术研究》2007年第6期。

王南湜:《近代科学世界与主客体辩证法的兴起》,《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王南湜:《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阐释中的黑格尔主义传统》,《学习与探索》2007第6期。

丰子义:《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孙正聿:《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张盾:《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中的韦伯》,《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张盾:《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谢地坤:《道德敬畏与价值判断》,《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俞吾金:《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俞吾金:《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俞吾金:《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遗产的解读》,《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俞吾金:《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探析》,《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俞吾金:《资本诠释学》,《哲学研究》2007年第1期。

俞吾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俞吾金:《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途中》,《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吴晓明:《社会现实的发现:黑格尔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学术月刊》2006年第2期。

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求是学刊》2004年第7期。

吴晓明:《卢卡奇与现代性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钱捷:《笛卡尔“普遍数学”的方法论意义初探》,《哲学门》第六卷(2005)第2册。

张一兵:《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

邓晓芒:《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唐正东:《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忽略了李嘉图意味着什么》,《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张亮:《国内卢卡奇研究七十年:一个批判的回顾》,《现代哲学》2003年第4期。

周凡:《重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社会科学家》2003年3月。

陈立新、孔明安:《卢卡奇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