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 四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第2页)

四意识形态批判的基础(第2页)

在超越当下的努力中,马克思仅仅投射了体现在当下社会中的可能性。他希望发现来自于统治世界的具体自由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描述一个注定是“上帝之城”的“自由王国”。因此,对于马克思来说,也就没有必要诉诸未来模式来开展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了。正是对当下现实本身的分析为他提供了批判的基础。

是否有证据可证明马克思的分析是最优秀的,或其本身是科学的?我已指出,没有这样的一般性担保。我们所能要求的(为避免教条)就是:可以用来投射未来的当下现实中的要素,是以一种尽可能严格的方式找到的。马克思完全意识到了挑战,并鲜明主张:“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17]他对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批判正强调的是这一点,即他们在没有分析(可以超越其当下形式的)当下社会要素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历史的未来。

通过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相对比,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分析。他们“想要证明,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由法国革命所宣告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理想”,“交换、交换价值等等最初(在时间上)或者按其概念(在其最适当的形式上)是普遍自由和平等的制度,但是被货币、资本等等歪曲了”。而马克思则相反,认为交换价值或货币体系“事实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制度,而在这个制度更详尽的发展中对平等和自由起干扰作用的,是这个制度所固有的干扰,这正好是平等和自由的实现,这种平等和自由证明本身就是不平等和不自由”[18]。马克思力图揭示的是,正是支持平等的关系实际上造成了不平等。主导交换关系的建立,是以用等价关系掩盖剥削为基础的(虽然在形式上不违背等价原则)。这我在本书第一章中已讨论过。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马克思诉诸未来是建立在这一分析基础之上的,即旨在揭示市场中的等量价值交换与生产中的固有不平等交换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正是这一被掩盖市场表象之后的基本的不平等,使得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表述为“扭曲的和颠倒的”,从而解释了矛盾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发展。这一斗争寻求最终解决基本的不平等。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倡导一种(未来的关系可据此调整的)平等的道德观,而只是倡导要终结资本家或任何什么人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剥削。这一任务的承担者则是人类自身而且是能将自身投射到新社会的人们。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这一任务都已变得明显起来,这显示出其实践的现实化之条件已存在于当下。

[1]Mannheim,IdeologyandUtopia,p。87。也参见[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99页。

[2]有关未来与现在的定义关系的有趣论述,参见A。Danto,AnalyticalPhilosophyofHisteUyPress,Cambridge,1965,pp。150-170。

[3]J。Habermas,LegitimationCrisis,Heinemann,London,1976,p。113。Foradisas'stheoryofideologyseeChapter3(pp。104-109)。也参见[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150页。

[4]G。Lukacs,HistoryandserlinPress,London,1971,p。51。也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06~107页。

[5]Habermas,LegitimationCrisis,p。113。也参见[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150页。

[6]D。Held,IntrodutoCriticalTheory,Hut,London,1980,p。398。

[7]Rossi-Landi,Ideologia,p。239。

[8]A。Gramsci,Selethe“PrisonNotebooks”,Lawrence&Wishart,London,1971,p。405。也参见[意]葛兰西:《狱中札记》,319页。

[9]L。Goldmann,TheHiddenGe&KeganPaul,London,1964,ch。5。

[10]A。Schmidt,TheatureiBooks,London,1971,p。160。

[11]E。Bloch,APhilosophyoftheFuture,Herder&Herder,NewYork,1970,p。91。

[12]Schmidt,TheatureinMarx,p。142。

[13]Marx,TheCivilWarinFraedWorks,p。291。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7卷,362~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K。MarxaheHolyFamily,Progress,Moscow,1975,pp。93-94。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卷,100~101页。

[15]在这一意义上,贝尔是错的,因为他断言“马克思的历史观和黑格尔一样,都视历史为理性进步史,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因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及对所有神话和迷信的破除而得以发展到‘更高阶段’”(Bell,TheEndofIdeology,p。397)。

[16]K。Marx,LettertotheEditorialBoardoftheOteiyeZapiski,London,November1877,ieddence,pp。293-294。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19卷,130~1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7]K。Marx,Grundrisse,Penguin,Harmondsworth,1973,p。159。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106页。

[18]K。Marx,Grundrisse,Penguin,Harmondsworth,1973,pp。248-249。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201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