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规律研究 > 附录 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103(第2页)

附录 改变世界的哲学何以可能103(第2页)

[16]参见[德]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文选》,4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德]伯恩斯坦:《伯恩斯坦文选》,1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8]同上书,140页。

[19]同上书,77—78页。

[20]同上书,72页。

[21]参见[波兰]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主流》(英文版)第2卷,3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

[22][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13—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3]《斯大林选集》下,424、436、4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意]葛兰西:《狱中札记》,127、12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5]《列宁选集》第1卷,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6]张一兵:《回到列宁》,61、106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7]与考茨基等人相似,普列汉诺夫亦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达尔文进化论之向社会领域的扩展。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76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28]张一兵:《回到列宁》,69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29]《列宁全集》第55卷,1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0]《列宁全集》第55卷,1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1]同上书,187页。

[32]同上书,183页。

[33]同上书,158页。

[34]同上书,186页。

[35][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18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7][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1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8]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理论逻辑与黑格尔哲学逻辑的类似性,卢卡奇自己有过确当的评价。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新版序言(1967)”,17—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2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0]同上书,240页。

[4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26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2]同上书,268页。

[43]若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卢卡奇的论证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当论证物化现象的产生时,他虽然也援引马克思,但更多的是借助韦伯的合理化来立论的,这意味着这里物化的原因在于生产过程的合理化。而当他论证物化的克服时,却又转回到了马克思,这又意味着物化的原因被归结为了商品交换。这样一来,即便通过无产阶级意识的自觉解决了商品交换所造成的物化,也不能解决生产过程合理化所造成的物化。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无法在本书中展开,当另文论述。

[44][英]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上,50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5]《葛兰西文选》,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6][英]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196—19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7]转引自[英]克尼:《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载《世界哲学》,1989(6)。

[48]转引自[英]克尼:《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载《世界哲学》,1989(6)。

[49][英]约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93—94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50][意]克罗齐:《黑格尔哲学的活东西和死东西》,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51]同上书,56页。

[52]朱光潜:《克罗齐哲学述评》,《朱光潜全集》第4卷,318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