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族群·身体·表征:当代白马人的舞蹈言说 > 附录 田野笔记节选(第1页)

附录 田野笔记节选(第1页)

附录田野笔记(节选)

2011年7月28日阴

今天班主任要带我上入贡山,我一大早就起床在宾馆等候,在同行其他人的劝说下我和他们一起出去吃早饭了。文县的早上很热闹,吃得也很多,凉皮、油饼、锅盔、馒头、豆浆、油条,应有尽有。大约9点钟接到班主任的电话,他已经在宾馆等我们了。我赶紧吃完,急忙跑到宾馆,班主任已在大厅等了许久了。我赶紧办理退房手续,由于宾馆不能开具发票,我们与他们产生了争执,班主任在一旁看了许久,轻声说:“文县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没有发票。”听班主任这么一说,看来我们也必须入乡随俗了。

早上10点从文县阳光宾馆出发,我们一行人还是兵分两路,司机送我和班主任上入贡山,其他人在“白马人家”休息。白马人家是建在铁楼乡乡口的农家乐,据说老板就是个白马人,里面还有个白马人民俗博物馆,都是老板这些年从白马人的各个村寨收集来的。由于时间有限,这次我没有在白马人家多停留,和同行的朋友道别后就向入贡山出发了。

入贡山位于铁楼乡北部,最高海拔3000多米,村寨坐落在海拔1400米的地方,是一个较大的白马村寨。离开白马人家行驶了20分钟的山路后能看到一些比较集中的房屋,班主任告诉我们这是旧寨村,道路旁边有分岔路口,班主任说要从这里上去。一听到这话我心里咯噔一下,旁边这个道根本不算是路,这怎么能上去呢?汽车摇摇晃晃地开始爬山了,据说要行驶40公里才能到入贡山。这是入贡山通往山下唯一一条可以行车的道路,道路依山而建,一边是高耸的山崖,另一边即是万丈深谷,且只够一辆车通行。即便是这样的道路也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才修好的,路上石子很多,我们的车在颠簸中行驶了近一个小时。

中午12点多终于到了入贡山,司机把车停在了村口的斜坡上。老远走过来两个壮年人,和班主任说了两句当地话后,接过我们的箱子往村里走去。从村口到村里要爬一个大坡,来接我的人两手拎着箱子轻松地走了上去,我即便是手脚并用也费了好一番工夫。好容易爬上坡跟着班主任绕了几个弯,来到入贡山的村支书班季民家里。院子里有好几个人,每人都端着一碗饭。我主动和周围人打招呼,但当地人似乎有些腼腆,可能是由于不熟悉,大家只是简单地回应。但其中有一位白马人表现得比较热情与我攀谈起来。他说他曾在北京待过半年,就在西客站附近打工,我问他为什么回来,他说在外边不适应,车太多,人太多,吃得也不习惯,东西太贵,还是家里好,这次回来就不出去了。

这时院子里的孩子可能是好奇,时不时跑到我面前,然后相互推搡着跑开,我拿出了备好的糖果分给在场的孩子们吃,最小的一个孩子因为很可爱给他了两块,但他对我说的话却没有什么反应,旁边的大人说他现在还听不懂汉语,只能听懂白马语。白马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等上了学接受汉文化教育后才能够用汉语交流。

这时班支书已经在屋里支起了桌子,家里的女主人为我们准备好了午饭。桌上摆着三盘菜,一个凉拌黄瓜、一盘青菜,还有一个蕨菜炒肉,班主任招呼我赶紧吃饭。可能是由于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吃几口就饱了,班主任说这些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你在城里是吃不上的。的确,菜很新鲜,有一种天然的清香,在他的一再劝说下,勉强又吃了几口。

午饭后有人从外边搬来一个箱子,打开后是几个面具,班主任叫我进去看一下,“小王,这就是池哥池母,这是前两天送到传承人那里重新裱画、上色的”。我刚准备照相时,班主任说等一会,让照的时候再照。班主任小心翼翼把面具拿出来,一一摆在屋外的桌子上,班主任给我讲解每个面具的称谓,面具中有四个池哥、两个池母,池哥以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相称,池母同样称为老大和老二。我追问怎样才能辨别各自的身份,对一个外来者说这四个面具实在没有什么太大差异。班主任告诉我,红色三眼为老大,绿脸的是老二,黑脸是老三,蓝色脸的是老四,如果说池哥通过颜色可以区别,那池母的大姐、二姐分辨起来更为细微,耳边戴朵梅花即是大姐,没有梅花的是二姐。如此细微的差异也只有当地人自己能够看得懂。眼前的面具十分好看,为了看得更仔细我想拿起来看,征得班主任允许后我拿起了池母面具,面具很沉,是用木头做的,外面裱花很鲜亮,但里面的木头并没有磨得很平。

我问能不能戴着面具跳一段,在场的人都说不行。班主任说没有绳子面具没法戴在头上,我说用手扶着一只手跳,他说两手都有动作,这样没法跳。班主任说:“我们的面具不跳的时候一般不能拿出来,你们运气好,今天正好拿来,要不是一般情况下是不让看的,今天因为不跳,还能拿起来看,要是跳的那一天是不能乱动的。”听了这话,觉得面前的面具越发神秘了。

班支书告诉我,这套面具是入贡山“池哥昼”的面具,也是铁楼乡白马人池哥昼面具中最古老的一副。“我们村的这套面具是最古老的,‘**’时候其他村寨的面具都被烧了,我们村当时的支书班尚林把旁边的蜂巢点着了,让别人误以为是把面具烧了,才偷着把池哥面具保存下来,一藏就是十几年,到八几年的时候又让跳了,其他村里都没有面具了,只有我们入贡山有,他们就各照着我们的面具做了一套。所以我们入贡山的面具是最古老的,有神气的。你看‘5·12’大地震的时候,我们旁边的麦贡山、下边的旧寨、肖家山,还有旁边的强曲都受灾了,尤其是麦贡山受灾最严重,我们入贡山只有两家没人住的房子塌了,还有几家墙裂了,其他的没什么。我们的面具不能随便拿出来,你们之前有省上下来的领导来我们这要看,没办法最后我们宰了一头羊村里人才同意拿出来。”

附图1第一次见到入贡山池母面具

附图2第一次见到入贡山池哥面具

过了一会儿,院子里的人都陆续出去了,好像只剩下我一个人。这时我有些不知所措,索性出去转一圈。入贡山是比较大的一个白马村寨,分上寨与下寨,共97户,390人,山寨54户,下寨43户还是“四山班家”中的其一座山。

附图3入贡山的街道与孩子们

附图4入贡山远景

入贡山分下寨与上寨,各有一条路,只够一个人行走,顺着路我一直走到了村寨的最东边,那是一片花椒地,再下边还有菜地。这时接到班主任的电话,他过来找我了。班主任带我站在一个土坡上,能够看到麦贡、中岭、立志这几座山,他说正月里的池哥昼先从最东边的麦贡山开始,依次跳到入贡山,人们也在这几天里到这些寨子里分别去看,在每个寨子跳的时候也是从村东头跳到村西头,每家都要跳。班主任让我们看远处的一棵枯树,他说这棵树下边原来是一口井,以前村里人吃水都是到这口井这来挑,现在各家都通了自来水,方便多了。说着班主任看到自己的母亲从远处走来。老妈妈背着背篓,说要去自己的花椒地里看看花椒,老人已经70多岁了,身体很健康,至今还下地干活。她身穿白马妇女的服饰,皮肤黝黑,虽然脸上长满皱纹,走路也有点蹒跚,但人很精神。班主任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地里的活大多都是老人和妇女在干,这段时间村里人很忙。跟着班主任来到了他家,他的爱人现在在“白马人家”打工,家里就只有老人一人在家。老人是从草坡山嫁过来的,很喜欢刺绣,招待我们坐下后,从屋里拿出针线筐开始做针线活,她说这是给孙媳妇做的新衣服。

附图5与班主任母亲合影

班主任说晚上叫几个人给我表演一下池哥昼,一会儿文书来了,另外两位老艺人因为家里有事没过来。在班主任的召集下,支书、文书还有班主任在屋里给我跳起了“池哥昼”。支书打鼓,文书跳池哥,班主任跳池母,他们一边跳,一边解释:“先是在院子里跳,跳三圈后进屋,在屋里跳三圈,然后池哥池母坐下,这时候知玛就开始表演。”虽然屋里灯光昏暗,空间窄小,但还是在这有限的地方力争把动作做到位。此时我提出想学跳,文书非常高兴,带着我一遍一遍跳。池哥赶步前行挥动牛尾、池母脚下垫步双手合十,这两个动作比较好学,但是在拐弯处跳的动作着实让我这个“专业”人士费了一番工夫。几个动作下来已经力不从心了。

转眼间已经晚上11点了,外面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我也被安排在班支书家住下。这是在入贡山的第一个晚上,由于下雨有些冷,支书的爱人特意又为我拿了床棉被,听着外边越下越大的雨,回想今天走过的陡峭山路、见到的神秘面具、狭窄的村寨道路,还有晚上学习池哥的情景,我有些失眠了。

2011年7月29日雨

早上起来雨还在下,外边的天乌蒙蒙的,今天感觉很冷,幸好带来了秋衣秋裤,把所有厚衣服都套在身上似乎还是不暖和。早饭已经准备好了,是自己家里烙得锅盔,还有一碟蕨菜,班支书给每人倒了一杯清茶,我说:“这水很好喝,有一股天然的清香”,“我们这里喝的都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哈哈!”支书很自信地回答我。此时,班主任也来了,说今天叫几个人来给我简单地跳一下。

一会儿工夫后,昨天教我跳池哥的文书先过来了,班主任又带来了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村里知玛的传承人。班主任说昨天我没有看到知玛,今天是特意叫他过来给我跳“阿里改昼”的。这位老师手里拿着一个类似于拂尘的东西,这是知玛的道具,用犏牛尾制作而成,知玛站在门口一边敲门框一边嘴里念念有词,这是池哥进了屋以后知玛在每家每户的表演,此时的知玛是在给主人家说吉祥话,大概内容是:

一进财门大大开,二进荣华富贵来,三进金银秤砣大,

四进四季大发财,五生贵子早登科,六生文武状元来,

七生七子七弟妹,八生八仙过海来,九生要说十个满,

十一要说摇钱树,十二要说聚宝盆,摇钱树聚宝盆,

早老(扛)黄金晚老银,晚老(扛)黄金没秤称,

初一早起拣四两,初二早起拣半斤,初三初四不许拣:

二十四个元宝滚进门,滚进不滚出,给施主滚进金银财宝来,滚进个啥商富,滚进个余商富,滚到左边治耕牛,滚到右边治耕田。从四川走文县,文县走四川没盘缠,商富大人找盘缠。

左端金,右端银,儿子孙辈不受穷。

这些吉祥话并不是白马语,而是用四川口音的汉话说出来。说完这些话,知玛进到屋子里,点燃柏香纸在屋里转了一圈,走到屋外继续说:“二位大人‘知玛’走过以后,瘟魔痢疾,咳嗽摆子带到三千门外草地岭上!”把纸烧在了大门口。

附图6班老师演示知玛动作

这是“池哥昼”中知玛在每家每户的表演,除此之外,知玛还有一段单独的表演“阿里改昼”,班主任叫了两位老师在院子里跳了起来。此时雨还在下,三位老师冒着雨在湿漉漉的院子里表演,我感到实在过意不去,但老师们却跳得十分尽兴,自得其乐。表演中需要把其中一人放倒在地,这位老师索性就蹲了下来,大家跳完后鞋子裤腿都湿了。支书在屋里架起火盆,叫大家进来烤火,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在盛夏季节烤火。

这时又来了一位老师,是刚才表演知玛那位老师的哥哥,他们的祖父曾是入贡山有名的头人,父亲是村里的贝莫(村里能够主持各种仪式的人),他俩继承了父亲的职务,也主持各类仪式。这位老师池母跳得很好,在屋里给我演示池母的动作。

附图7班老师演示池母动作

此时家里的女主人已经做好午饭了,大家支开桌子,摆好餐具准备吃饭,班支书拎来一个大水壶,给每人倒了一碗酒,这就是传说中白马人的渣干酒,他们自称为“五粮液”,是由五种粮食酿成的,班支书说:“我们的酒里面有玉米、高粱、谷子、苦荞、青稞五种作物,按照比例做成酒粬发酵的,一般都是一次煮几大缸,可以喝一年。我们家的是今年端午泡上的,现在不是很浓。”

此时雨已经停了,对面山上云雾缭绕,从班支书家里能够看到对面的山顶,我想这时站在山下往上看,我们应该就在云里吧。吃着山野菜、喝着“五粮液”,在云雾缭绕中和白马人聊他们的习俗、故事,这是田野考察中最珍贵的体验。

附图8班支书家院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