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扰动喷射系统技术处于成熟应用阶段。在某中速柴油机上采用高扰动喷射系统的实验结果显示,E3循环工况的NOx排放降低15%,各工况油耗率平均降低4%。
CEO田华,大连理工博士研究生,曾主管和参与长安、宝马、福特等国内外汽车厂商多款发动机的研发项目;CTO(首席技术官)礼博,大连理工硕博连读,曾参与国家工信部多个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主攻方向为柴油预混合压燃发动机模拟及试验研究;COO(首席运营官)林琳,大连理工博士研究生,曾负责和参与大橡塑项目化改革企业咨询等各类企业咨询;COO于聪,大连理工本科生,曾获辽宁省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展示项目和我最喜爱的项目奖项……
面对这个大家庭,田华充满感情,他说:“我们能收获一些成绩,和学院和学校给予的软硬件支持密不可分。尤其是前辈的引领和指导,没有指导教师、能源与动力学院教授隆武强和相关教授多年积累的成果,就没有‘终极发动机’的厚积薄发。‘让中国智造领跑世界’,是隆教授一直的梦想和追求,项目的成功运行是对他多年指导的最好回馈。”
帮助更多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年轻“创客”们解决“盲点”,团队指导教师之一、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林教授表示,学校组织具有创业计划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同时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形成“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的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新模式。
16。陶金之恋——陶瓷金属钎焊技术领跑者
陶瓷与金属的高质量焊接是工业界公认的难题。如何解决传统工艺成品率不足一半、工艺繁琐、污染高的难题?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科研团队给出了答案,他们的参赛项目“陶金之恋——陶瓷金属钎焊技术领跑者”荣获大赛金奖。
团队核心成员由3名博士、1名硕士和2名本科生组成。团队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与焊接研究所基于陶瓷表面金属化及焊接方面的系列科研成果,结合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可靠性与寿命评估实验室关于在线监测方面的技术积累,在电动汽车用直流接触器封焊领域、真空开关灭弧室封焊领域、功率器件热沉封装领域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提升国产陶瓷—金属封装类产品的焊接质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升国际竞争力。
团队以“突破传统技术壁垒,引领钎焊时代潮流”为理念,致力于开发高效、优质、绿色环保的陶瓷金属化及陶瓷-金属钎焊工艺,提出全新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替代传统陶瓷金属化工艺及陶瓷-金属焊接工艺,可以在不升高成本的前提下大幅提升焊接性能,并利用材料数据库与高性能计算机配合,快速、科学、高效地制定技术方案,采取重点区域布点建厂实现技术覆盖。目前,已取得了4项专利,正在申请4项专利。
项目负责人高磊雯说:“我们的技术是要解决这样的难题:生产中有些零件是金属、有些零件是陶瓷,金属有韧性,陶瓷耐磨又绝缘,但是很多场合是需要两者合一,就需要一种稳固的方式把他们连接起来,胶粘或是钉子当然不行,因为两者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差太大——金属1000℃融化,可陶瓷需要3000℃,金属可以切削加工,陶瓷不能。我们的技术就是通过钎料稳固的连接两者,因为陶瓷和金属差别太大,钎料在陶瓷上就会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流走,金属也无法铺展,所以我们也需要先处理一下陶瓷,然后钎料才能润湿,才能很好地完成后需焊接。”
崔笑千是团队中的两名本科生之一,主要负责基础实验工作,如改良参数、镀膜、找设备、搜集资料等。“开始我觉得一直做实验很枯燥,但最后有了满意的数据和成果时,心中的成就感就‘爆棚’了。”崔笑千说,“我们团队现在目标很清晰,就是做陶瓷金属钎焊技术的领跑者。”
在了解了行业的市场情况后,高磊雯和几个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投身到陶瓷金属钎焊项目中。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努力将实验室的技术成果向工业生产应用转化,并于2017年7月注册成立了西安陶金邦德科技有限公司。
团队梳理了国内技术现状,经过不断尝试和努力,研发出了高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利用材料数据库、焊接模型和计算机群等进行选材和工艺的指导,通过在陶瓷基底上直接设计气相沉积金属化层和焊料层,完成陶瓷和金属的钎焊。
试验数据统计显示,把这种技术应用于陶瓷金属钎焊中,可将成品率提升到90%,增加其使用寿命4倍,焊层厚度则降至原厚度的110,节省了70%的贵金属材料。他们的这项技术得到了国内几个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
公司已与众多企业单位展开战略合作,提供的技术方案和效果得到了甲方的高度评价,并与昆山昊盛泰、石家庄森美等企业签订了数百万的意向订单。今后,公司将在全国展开布点建设,实现技术覆盖,提供钎焊服务!
17。溯源:国内首创呼吸道病原拉曼检测仪
目前我国三级以上医院在呼吸系统疾病检测方面主要使用的是较为落后的传统手段,如血常规、痰培养和X射线造影等,其检测流程繁琐,耗时较长且损伤肌体。国际市场现存新型病原检测仪能够改善检测流程,但由于技术垄断,国内部分三级甲等医院只能依赖进口,其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操作复杂。因此,我国急需建立民族品牌,生产国产的新型呼吸道病原检测仪器,来打破进口依赖。
溯源,作为依托厦门大学科研团队孵化的国内首家呼吸道病原检测仪供应商,基于拉曼光谱的原理,推出了全新一代自主产权的病原检测仪。与传统手段相比,本产品检测无创伤、速度快;对比进口产品,在同准确率的基础上,用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产品依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田中群院士的研究团队,攻克了检测设备研发的技术难题。技术具有独创性,竞争力强。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30多项,科研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溯源致力于发展先进科学原理并将其用于新仪器研发与生产,提供国内首创精确高效、操作简便的呼吸道病原检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参与本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于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互联网+”大赛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广阔自由的创新平台,我们通过参赛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各项专业技能,同时更是培养了我们在新时期“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下学习独立自主创新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将自己所学到的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我相信这次的参赛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你们的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怎样的困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呢?
在参赛初期我们遇到最大的挫折是数据库的构建,前期的每条数据对样本检测的准确率要求极高,需要利用现有的多种检测手段进行佐证,但是数据库建立的成本极高,我们主动找课题组老师进行沟通,同时去学院寻求经费的帮助,在老师们和学院的帮助下,让我们顺利地度过这一关,才完成数据库的构建。
在队伍磨合期间肯定少不了队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小的摩擦和矛盾,作为队长,你是怎样处理的呢?
我们的团队氛围非常好,这主要得益于我们从开始就非常注重的团队建设。创业初期我们团队成员每个人都很努力,经常忙到深夜,每天在研发室通宵加紧研发设备与数据库的建设,然后再聚在一起开会,往往要一两点才回去。回去后各自还需要修改计划书,基本上三四点才能躺下睡觉,第二天八点仍然能**满满地投入工作。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进,这让我很是感动。后期随着大家不断地沟通和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的分歧,但是团队的氛围非常好,秉承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到最后都能将意见统一。
你是如何处理好参加竞赛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的呢?
我们化院的同学们科研压力都比较重,很多同学可能都因此错过了很多很有意义的活动。这次赛事持续的时间是很长的,在备战的过程中其实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到了我们的专业知识。在竞赛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我本身科研课题的认识,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之前没有学到的知识,可谓相得益彰。
18。柒懿科技:生物质氢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商
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厦门理工学院“柒懿科技:生物质氢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服务商”项目以省赛金奖的成绩入围全国总决赛,最终荣获国赛金奖。
柒懿科技致力于研发HyMeTek生物质循环系统,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细化利用为特征,用于畜牧业废料、秸秆以及工业废水的处理。同时还联合陈氏引擎研发商,代理绿能引擎技术,其结合HyMeTek系统进行使用,打造“一村一站”新型能源生态模式,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助力环保事业的发展。
翁望志说,这项技术解决了制氢成本——只要用厨余、粪便等就可以,而且制氢过程无污染,而其他的制氢技术多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如何储存一度成为难点,但后来借助俄罗斯科学院的技术,问题也迎刃而解。
这个获奖项目还是海峡两岸高校合作的结晶。这一生物制氢技术最早是由中国台湾逢甲大学绿能中心主任林秋裕博士领军研发的,后被引入厦门理工大学的创新创业园孵化。
这个获奖项目并不是纸上谈兵。翁望志透露,项目已经落地建设沈阳市于洪区绿色能源站,在当地投入规模生产。
19。北斗即时判:米级精度的警保联动车联网系统
北斗即时判警保联动智能系统,以中国的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等新一代的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北斗卫星与人、路、车、险、管的全信息联通,在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方面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其北斗高精度定位网联智能车载终端,是国内首个通过公安部交通安全车载视频记录取证设备检测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