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他在森林里悠闲地漫步,遇到了一名正在砍柴的妇人。林肯首先打开话匣子:“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丑陋的人。”“你是我所见过的最丑陋的一个,但是,至少你可以做到待在家里不出门啊!”妇人说。“我没有两张脸,如果有的话,我绝对不会用现在这一张!”
一个人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要知道,人总是有不完美的地方,坦白承认自己的缺点,就能把“缺点”化为个人独有的特点!
英国作家杰斯塔东是个大胖子,由于“体积”过大,所以行动往往不太方便。但他也像罗慕洛不以矮为耻,“愿生生世世为矮人”一样,不以胖为耻。有一次,他对朋友说:“我是个比别人亲切三倍的男人。每当我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时,便足以让三位女士坐下。”这轻松愉快的自嘲表现了杰斯塔东高度的自信。
当处于非常窘迫的境地时,机智地进行自我贬抑而产生的幽默是摆脱窘境的好方法,也是展示人格魅力的法宝。同时,也能给对方一种轻松感,使沟通气氛变得更加和谐,更有利于沟通活动的顺利进行。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一次在宴席上向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敬酒时说:“梅先生,您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在这里,张大千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自嘲地将自己喻为“小人”,顿时活跃了宴会气氛。
幽默的技巧你要掌握
有人天生就是幽默的,他永远懂得怎样让事情变得更有趣,但也有一些人是后天习得的幽默。我们就具体讨论一下变得幽默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1.对比
对比是产生幽默的基本手法。对比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以揭示其差异,即不谐调因素。在幽默中,对比双方的差异越明显,对比的时机和媒介选择越恰当,对比所造成的不谐调程度就越强烈,观赏者对对比双方差异性的领会就越深刻,此时对比所造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寻味。
2.移植
移植是幽默的主要技巧之一,即把在某种场合中显得十分自然、和谐的情节或语言移至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场合中去,使之与新环境构成超出人们正常设想和合理预想的种种矛盾,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移植包括情节移植和语言移植。
3.颠倒
颠倒是构成幽默的矛盾冲突的主要技巧之一,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改换人物本末、先后、大小、尊卑等关系,从而创造出具有浓郁幽默情趣的喜剧性场面。有时,词序的改换也能产生同样的幽默效果。人物关系的颠倒可以表现为父子、夫妻、长幼、男女、主仆等内容的错位,形成与人们沿袭的传统观念相悖的新关系,具有极大的荒谬性和戏剧性,以至出现风趣幽默的情节和结局。
4.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幽默语言交叉技巧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即利用词语的同音或近音条件构成双重意义,使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产生不谐调交叉。谐音双关以语音为纽带,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词义联系在一起,使观赏者通过联想领悟艺术家的幽默感。
制造幽默的常用方式
1.利用夸张的效果
将事实进行无限制的夸张,造成一种极不协调的喜剧效果,是产生幽默的有效方法之一。
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幽默大师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办法。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一番,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
火车开得很慢确是事实,但也绝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里便是将缓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制的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有时候,为了摆脱无谓的纠缠,可故意虚张声势,利用夸张的事实与现状的矛盾形成幽默,以达到预期目的。
有一天,林肯因身体不适,不想接见前来白宫要官的人。但是,一个要官的人却赖在林肯的身边,准备坐下长谈。正好这时,总统的医生走进房里。林肯向他伸出双手,问道:“医生,我手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东西?”医生说:“我全身都有。”林肯说:“我看它们是会传染的,对吗?”“不错,非常容易传染。”医生说。那位来客信以为真,马上站了起来,说:“好了,我现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没有事,只是来探望您的。”
林肯与医生假戏真做,假称“斑点”非常容易传染,虚张声势,虽不动声色,却把那位要官的人吓跑了。这种夸张幽默使林肯摆脱了纠缠。
2.巧用双关语
“一语双关”可谓是幽默中最厉害的招式之一了,它又不只是“幽默”而已,同时还隐含了“智慧”的成分。“一语双关”恰如其分,活脱脱地表达出对人及事的看法,除了使人们“不禁莞尔”或“哈哈大笑”以外,更是“机智人生”的呈现。
所谓双关,也就是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另一层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也可说是言在此意在彼,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能领会言外之意。
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说完就叫小鬼来拔毛。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
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故事,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讽刺性很强,却也委婉、含蓄。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会显得很有幽默感。
传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因无才竟无法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以此获主考官录取。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3.进行有意的曲解
所谓曲解,就是对对象进行“歪曲”,“荒诞”地进行解释,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将两个表面上毫不沾边的东西联系起来,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产生幽默感。也可有意违反常规、常理、常识,利用语法手段,改变词语的约定俗成之意,临时给它以新的解释,甚至对问题进行歪曲性解释,把毫不相关的事捏在一起“拉郎配”,从而造成因果关系的错位或逻辑矛盾,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形成幽默感。
有意曲解还包括偷换概念。将对方谈话中使用的概念借用过来,并赋予新的内容,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一位妻子瞪着丈夫说:“我一见你就来气。”丈夫却慢条斯理地回答:“好啊,我练了一年气功还没气感,原来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了。”
这位丈夫巧妙地将生气的“气”偷换成气功的“气”,逗妻子一乐,她的“气”也就在笑声中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