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因生理缺陷或因出身、门第被人歧视的朋友,由于不幸的原因有些是先天的,并非全是人为的,你劝慰他时应多讲些有类似情况的名人的成功事迹,鼓励他不要向命运屈服,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安慰丧失亲人的朋友时,你不要急于劝阻对方的恸哭。强烈的悲痛如巨石积压在心头,愈久愈重,不吐不快,如果让其宣泄、释放出来,反而会令其如释重负,有利于较快恢复心理平衡和平静的状态。你应当注意倾听对方的回忆、哭诉,并多谈谈死者生前的优点、贡献,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仰、怀念。死者的生命价值越高,其亲属就会愈感宽慰。
对于胸怀大志而又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失败的朋友,最需要的是你对其强烈的事业心的充分理解、支持。对于他们,理解应多于抚慰,鼓励应多于同情,须知怜悯是变相的侮辱,敬慕才是志同道合的表现。你不必劝慰对方忘掉忧愁、痛苦,更休想说服对方随波逐流,放弃他的理想、追求。最好的安慰,是帮助对方总结经验教训,分析面临的诸多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克服灰心丧气的情绪,树立必胜的信念,并共同探讨到达事业顶峰的光明之路。这就要求你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一定的了解,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知音。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又善良、重情义的民族。在我们民族的语言中就有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失败是成功之母”等一大批专用于安慰、鼓励不幸者的谚语、格言和典故,在民间流传千百年,至今仍然经常被用来安慰不幸者。只要你多加积累,满怀真诚,当朋友身遭不幸时适当表达,将关切送给朋友,你的朋友一定感触良多,你们的友情将更加清纯。
有一句话常用来形容人事沧桑,我们拿它来解释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也颇合宜——“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但不管他楼起、楼塌,是真朋友就长伴左右,绝不因对方的穷富而改变人情的冷暖。换言之,别人起高楼,你要有为他祝福、欣赏他能力的胸襟;当他时运不济时,你可别幸灾乐祸,而要以实际的行动安慰、鼓励对方。
如果说,你能将关心、体贴的心意建立在这种牢固的基础上,你对别人的关心和体贴才是真心诚意的,别人也才会以真心来回报你。古语不是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话吗,只有真情才能历久弥新,使友谊的芬芳愈陈愈香。如果你始终以同样的一颗赤子之心与人相处,还怕没有朋友吗?
责怪的话,换作鼓励说
话语是柄双刃剑,说得好可激励人,催人奋发;说得不好又可伤害人,使人消沉。人人都爱听好话,所以责怪的话要转向鼓励说。
怎样才能鼓励他人奋进?
派克·巴洛特是法国国家马戏团的著名驯兽师。他有一个指导狗表演的节目非常受人欢迎。他训练狗的样子特别有意思。旁人会发现,当狗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时,派克·巴洛特便会去拍拍它,夸奖它,还给它肉吃,并逗它一阵子。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艺儿,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大多数驯兽师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去训练动物。但是,难道这对我们真的没有很重要的启发吗?
为什么我们要改变别人时,不用赞扬鼓励去代替斥责呢?就像训练小狗一样,即使它获得了一点点哪怕是最小的进步,我们都可以给予它赞美和激励。事实上,只有激励才会让人们更有效地不断进步。斥责也许可以让人们进步,但效果不会太好,而且肯定不适合大多数人。
如果你要对你的孩子、另一半或者下属员工们说他在某一件事情上显得很笨,很没有天分,那么你就是做错了,因为那等于毁了对方所有要求进步的心。你可以用相反的方法,宽宏地鼓励他们,令事情看起来很容易做到,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做这件事的能力完全有信心,其才能还没有发挥出来。听到这样的激励,他们往往能够超越自我。
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就是一位处理人际关系的高手,他会给别人勇气与信心,使人充满了自信。有一次,他与汤姆金斯夫妇一起去度周末,并邀请大家一块儿参加他们的桥牌友谊赛。桥牌对于汤姆金斯而言,是一个全然陌生的游戏,他对它的规则一点儿也不了解。
柯立芝对他说:“汤姆,为什么不试试呢?除了需要一些记忆与判断能力外,它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你曾经对人类记忆的组织有过深入的研究,因此,打桥牌对你来说,一点儿也不难。”
汤姆金斯还没有意识到什么的时候,已经被柯立芝拉到了桥牌桌前。汤姆金斯后来回忆道,他发现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参加桥牌比赛,完全是因为柯立芝给了自己信心,使自己觉得打桥牌不是一件难事。柯立芝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个足以改变人生的哲理,那就是,要是能够恰当地使用鼓励的方式,就可以在对方接受的前提下,指出对方的不足,却令其有信心去面对错误与不足,然后改变它。
称赞对于温暖我们的灵魂来说,就好像是阳光一样,如果没有它,我们就很难成长、开花和结果。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却总是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很多年以前,一位10岁的男孩子在拿坡里的一家工厂里打工。他的梦想是将来做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泄了他的气。他说:“你不能唱歌,你根本就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
然而,他的妈妈,一位穷苦的农妇,却用手搂着他并称赞他说,她知道他能唱,她觉得他每天都在进步,她要节省下每一分钱,好让他去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激励,令这个孩子的一生为之改变。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后来成了他所在时代最伟大最知名的歌剧演唱家。
换种说法,对母亲而言,是一腔苦心和爱心;对儿子来说,却是一条正道,一个光明的未来。如果这位母亲不把老师的话变换一种说法,不是用欣赏、赞美的语言来鼓励和支持儿子,那么,很可能网吧里会增加一个厌学逃学的网虫,社会上会增加一个自暴自弃的小混混。
如何让别人不断前进呢?用赞扬代替批评。当批评减少而多多鼓励和夸奖时,人们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比较不好的事情会受忽视而萎缩。每个人都渴望受到赏识和认同,并会不惜一切地得到它。当然,我们鼓励别人,必须是真诚的,或者至少看上去真诚。
任何人的能力,都会在批评下萎缩,却能在鼓励下绽放。因此,要希望对方做到某一件事情,那么,就赞美其最细小的进步,而且是每一次的进步。每个人都需要诚恳的认同和慷慨的赞美。
虽然“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人总是好甜不好苦,往往喜欢听好话和美言,听不进逆耳忠言。这时候,换种说法,让忠言变得顺耳、中听,就容易让人接受,从而达到“利于行”的目的。
演讲的话,带着浓情说
要使演讲拨动人心,除了调动情感激流、生动事例、幽默妙语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重情感与理性的升华点。这种升华点往往体现了演讲内容的思想价值和审美品位,是演讲内容闪光的灵魂所在。
演讲过程中,听众的注意力、理解和记忆选择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情因素决定的。
林语堂曾说:“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其实何止是中国人,只不过中国人更加重视罢了。
演讲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过他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语调高低、口气轻重、语速快慢表现出来,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以语言为载体传达出来。
一篇演讲,无论内容如何丰富,语言怎样准确、清楚、简洁、明了,如果缺乏情感,那还是很难打动听众。俗话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的演讲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使听众不得不信服,而且还能以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演讲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达既要靠语意,也要靠语音。因此,一些演讲名家,他们在遣词用语的时候,总是字斟句酌,选用那些适合表现思想内容,蕴含着炽烈情感的语言,并以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叩动听众的心扉,引起共鸣。
林肯总统是一位具有过人的演讲才能的政治家,他1863年11月29日的葛底斯堡讲演词,直到今天不论任何大文豪仍不能在这篇名文上增加一词,仍被人们当作模范讲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