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蝴蝶效应:历史漩涡中的汉唐帝国 > 太平公主的梦(第1页)

太平公主的梦(第1页)

太平公主的梦

李隆基像

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则天唯一的女儿,也是五个孩子里面最小的一个,无论性格长相上也都跟武则天如出一辙。因此,武则天生前非常喜欢这个女儿。平凡百姓人家,很多人都希望有一个女儿做自己的贴身小棉袄,这多半是当娘的私心,武则天也不例外。武则天纵容这个女儿大肆购置房产,也纵容她蓄养男宠,而被戴了绿帽子的驸马爷们(第一任老公薛绍,第二任老公武攸暨),对此也只能是睁一眼闭一眼。

太平公主很早就崭露出了来自武则天基因里面的从政天赋,内廷的国家大政方针,很多都是出自太平公主的手笔。不过,武则天生前,对于太平公主干政这件事情,还是比较在意的,因为除了立储的时候,在侄子和儿子谁应该继承大统的问题犯过犹豫之外,武则天还从来没有想过要下决心培养一个皇太女,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在这一点上,武则天还是很坚决的。

太平公主为母亲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帮助母亲遴选男宠。她甚至推荐了自己喜爱的张昌宗给武则天,而张昌宗也不负重托,和自己的兄弟张易之一起,很好地丰富了武则天的晚年生活。然而,即便如此,政治嗅觉灵敏的太平公主,还是在“神龙政变”期间参与了政变策划小组的讨论,支持诛杀张氏兄弟,匡扶李显登上帝位。

从一系列的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实际还是很有野心的,在她的内心深处,也若隐若现地隐藏着一个女皇之梦。只是这个梦境长期被母亲所压制,她只能将这个梦境悄悄地埋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她需要母亲那样的手段,当然,也需要母亲那样的运气,她深深地知道这一点。当自己的三哥李显登上帝位之后,太平公主隐隐觉得,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李显的性格里面有很多荒唐的成分,第一次做皇帝的时候,迫不及待升迁自己岳父韦玄贞的行为,就是这种荒唐性格的集中体现。二十年过去了,李显在智商和情商上的进步是不够明显的。

登上帝位之后,李显又故态复萌,迫不及待升迁了韦皇后的族兄韦温(韦皇后的亲兄弟已经被灭门);此外,对于老婆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宫廷,广建府邸的种种劣迹,也是持包庇和纵容的态度。李显倒是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皇太子李重俊的态度不冷不热,甚至还默许立志做“皇太女”的安乐公主去羞辱李重俊。安乐公主羞辱李重俊的立场也有问题,就因为人家李重俊不是韦皇后亲生的,于是安乐公主就在老公武崇训的唆使之下,一口一个奴才地使唤这个堂堂的帝国皇太子。[25]很显然,在安乐公主以及大多数当局者的眼中,李重俊这个所谓太子的分量,跟安乐公主根本没法比。

不仅如此,在自己儿孙满堂的情况下,李显居然还别出心裁地提议四弟李旦做他的“皇太弟”,作为自己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精明的李旦感到这事太过创意无限,态度很坚决地拒绝了三哥的荒唐建议。

冷眼旁观的太平公主看到这一切,只恨自己是个女儿身,否则怎么皇位会轮得到这个荒唐的哥哥?

李显如此没有政治头脑的举动,纷争和动乱只是迟早的事情。

公元707年,长期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太子李重俊突然发难,杀死了安乐公主的老公武崇训以及安乐公主的公公武三思(也是韦皇后的情人),之后杀奔玄武门,攻打未果。制造了一个缩水版本的“玄武门之变”。最终的结局,李重俊兵败被杀。

这次政变的余波未平,安乐公主开始绝地反击,并借机将政治打击扩大化,诬陷李旦和太平公主是李重俊政变的背后支持者。虽然李显并没有在意安乐公主的谎言,但是这次政变让太平公主对李显一家的认识更加清醒。在更大的动乱出现之前,她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准备应对皇室可能发生的一切。

很快,因为有同样的家族地位,又站在相似的政治立场,太平公主最终联合了四哥李旦家的三公子,她的亲侄子——李隆基。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垂拱元年,也就是公元685年。在他出生的前一年,李显被废,韦皇后全家被灭门;也是在这一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同年没有熬到春节就被武则天一举**平。就当时的政坛来讲,正是武则天权力的巅峰期,武则天本人无论身体和精力都还非常不错。李隆基从小就耳濡目染祖母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当然也包括了父亲李旦的两次登基,两次下野。

身处政治的漩涡之中,幼年李隆基成熟得非常早。尤其是在他八岁,被封为临淄王的这一年。仅仅是因为宫女的胡乱揭发,李隆基的亲生母亲窦德妃,就被定罪私下诅咒了武则天。窦德妃被带进了宫里,大年初二被皇家特务秘密处决,尸骨无存,李隆基不仅没有了亲妈,还和其他兄弟们一起被祖母武则天幽禁在宫中不准出门,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七年。

这些年来,李隆基看到了太多的离别,看到了太多的鲜血。他痛恨权力,但是他又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权力,即便是贵为皇亲国戚,也不过是身若浮萍。

23岁这一年,年轻的李隆基终于龙归大海,离开京城去做了潞州别驾[26]。两年之后,在地方上历练期满的李隆基返回京城长安,同时他开始在长安广交朋友,积攒人脉,认识了大量来自御林军的青年才俊。

这段时间的李隆基,心中有万丈豪情。

与临淄王李隆基结盟,太平公主对政治局势的判断可谓精准到毫发。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无论是政治还是血缘,以及就李隆基本人的综合素质而言,太平公主同相王李旦势力的结盟,是她最好的选择。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没有任何征兆地猝死。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当时大唐的娱乐新闻,还是后世正史上的记载,李显都是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所毒杀,但这件事情实际上是违背常理的。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毒杀李显的话,她们母女二人一定不是最得利的一方。李显暴死只能使得局势空前混乱,韦后母女的既得利益受到冲击,这样做对于母女二人没有任何好处。如果真是韦后母女下手毒死李显,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这母女二人太过愚蠢。

在皇室各派势力的角逐下,最终由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草拟了一份遗诏,立李显的第四个儿子温王李重茂[27]为皇帝,相王李旦辅政,韦皇后作为皇太后摄政。应该说,这是一份经过充分讨论和充分妥协的遗诏。心怀鬼胎的各个政治派别,在明面的骂街和私下的苟且之后,用遗诏的方式,基本上平衡了各派力量,让利益的所有当事方都无话可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