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 关于自己心灵演绎的传奇(第3页)

关于自己心灵演绎的传奇(第3页)

即使白天赚到全世界,但在你心里,是否有个声音一直在呼唤:抛开无休止的工作,远离令人窒息的都市,让渴望自然的心静下来!小桥流水、一池荷塘、大片竹林、庭院花草……生活开始进入另一种淡泊间的平静境界——当世界浮躁的时候,唯有心平气和者方能制胜!

人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旅游,尤其喜欢到名山大川,到大自然中去,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去寻找生命的真谛。

我们应该将亲近自然确定为精神追求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妨每天出去散步,这样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可以让你的内心感受阳光、蓝天、大地、世间万物的美丽。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聆听。譬如在大自然中我们寻觅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韵致,寻觅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空灵,寻觅那“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的意境。

聆听轻风喁喁低语,聆听松涛娓娓吟唱,聆听蛐蛐细细鸣叫,聆听山林中鸟儿欢啼。亲近自然会使你胸中的块垒随溪水逝去,工作的疲惫被溪水洗去,心灵的尘垢随溪水流去,身心如沐,愉悦清朗,潇洒通透。

有位睿智者说:“当我们明心见性,达到内外如一、心物合一的境界,我们便能从任何细微的事物中获得智慧的启示。安静地看一瓢水,可以听到它演示的清净义,请汲来柔润自己的心田;细致地看一朵花,可以听见它宣说的庄严义,请掬来美化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奇妙,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百般譬喻、殷勤示教,你听见了吗?”

让自己心甘情愿地安守于自己不甘厮守的生活,确实很累。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被绳子牵着的风筝,只能绕着固定的半径打转。即使怎样挣扎,怎样扑腾,也只能领略一点点有限的风景。而外面世界的缤纷多彩总如同镜中月、水中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却无法真实地触摸。于是,在这个平凡枯寂而又缺乏**的玻璃屋子里,在百无聊赖中享受自己苍白的渴望。我渴望欣赏更多的美丽,我渴望更真更纯的爱恋,我渴望变成风,一直飞啊飞,飞往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伴阳光,随落红,与彩蝶共舞,与山水对话,不为眼前眼花缭乱的繁华迷惑,不为声色犬马的变迁伤感……

亲近自然吧,让自然界欣欣向荣的景象激活你的身体!丰盈你的内心!振作你的精神!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里有这么一句话: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生活,没有尘世的纷扰,没有世俗的流言,有的只是此刻心灵的宁静和鸟儿的喧嚣。蓝天,白云,草地,轻啼,还有比这更舒服的环境吗?

要善待心灵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可算是一个在山水田园中寻找清静环境,以化心中愤疾的典型代表。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时,有一天郡里派遣督邮到彭泽县来检查工作。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去报告陶渊明。此时,陶渊明正在他的书房里兴致勃勃地读书写诗。他听到小吏说督邮来检查工作,感到十分不快,不过他还是放下纸笔,和小吏一同去会见督邮。小吏看见陶渊明穿着一身便服,非常吃惊地说:“上级来视察工作了,你作为一县之令,应该穿上官服,束上带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才好,你怎么能够穿着便服呢?”

陶渊明一向讨厌依仗权势、盛气凌人的官僚,听小吏说还必须穿着官服去向督邮行拜见礼,他觉得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事。他叹息着对小吏说道:“我可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就躬着腰向那些人作揖打拱,做出曲意逢迎的样子来。”说完,陶渊明不仅不去会见上面来的督邮,而且拿出县里的大印和官服交给小吏,说:“督邮来了,请你把这东西交给他吧。”

就这样,陶渊明辞掉了官职,轻轻松松地回家去了。回到家乡以后,他仿佛就像从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突然来到了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花园里,心情格外地畅快。从此一直过着鸡鸣起而耕,夕阳落而息的生活,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但每天与大自然相处,享受着山水的乐趣,精神上充分地获得自由,从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诗句由对山水之境的游历观赏,而进入超脱的心之游历,从而得到一种哲学的领悟,发现了身处其间的这个世界的纯真意义。

从前,有个商人,结识了四个朋友。他对第一个朋友言听计从,给他穿最好的,吃最好的,住最好的,用最好的。第二个朋友,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商人对他非常看重,想尽种种办法维持和他的关系,并带着他在人前炫耀,以拥有这样的朋友而洋洋得意。对第三个朋友,商人的态度较为平淡了一些。但因为这个朋友料理事务的能力非常强,商人对他也很满意。唯有对第四个朋友,商人几乎从来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

有一天,商人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想要带其中的一位朋友前去,以解除旅途寂寞之苦。问第一个朋友,第一个朋友说,我们只能共欢乐,不能共患难,我没有陪你出远门的义务。商人很是伤心,问第二个朋友,第二个朋友说,我知道你对我很好,但是我也知道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也都对我很好,所以我也不会陪你前去。伤心的商人问第三个朋友,第三个朋友说,我可以送你走一段路,但送到门外后,我就要返转身来,因为有很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处理。伤心的商人这时终于想到了第四个朋友。出乎他意料的是,第四个朋友什么话也没说,就陪他一起上路了。

在这样一则禅的故事里,那位商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他要去的那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不是别处,就是死亡的国度。这则故事的主旨在于说明:当我们有朝一日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到底能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什么东西?

第一个朋友,是衣食之友,是我们的肉体。我们很多人一辈子都围着肉体打转,满足一己的感官享受,但到最后,这具肉体并不能随我们而去。所以清代乾隆皇帝说:“未生之时谁是我?合眼朦胧我是谁?”——我们的父母没有生我们的时候,“我”在哪里?有朝一日永远闭上了眼晴的时候,“我”又在哪里?

第二个朋友,是名利之友,是我们的财富、金钱、地位。我们辛辛苦苦地追逐,惟恐稍不努力,这些东西就会离我们而去。《红楼梦》里有首《好了歌》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第三个朋友,是亲属之友,是我们的妻子、同事、伙伴。在我们的生命中,与这些朋友相聚共处,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缘分。但是,当我们离别这个世界时,他们并不能随我们同去。“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即使是最亲爱的夫妻之间,当大限来时,也还是各人的生死各人了,更何况其他的人。

第四个朋友,是心灵之友,是我们的心灵、感受。我们能从这个世界上带走的,是这颗干干净净、清清纯纯的心灵。只有它和我们生死不离,不抛弃,不相离,但我们偏偏忘了它的存在!

关注我们的心灵,善待我们的心灵,我们就能够停下匆遽的脚步,聆听真实生命的声音,从而使生命多一份从容与淡定。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逐、应对第一、第二、第三个朋友,而偏偏忽略了第四个朋友。而这第四个朋友,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朋友,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本心本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固然要善待我们的身体,善待我们的亲人、同事,但是,更要善待我们的心灵!

快乐与兴趣成正比

王蒙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人的各种各样的毛病中,在各种骂人的词中,无趣是一个很重的词,是一个毁灭性的词。可悲的是,无趣的人还是太多了。这样的人除了一两样东西,如金钱、官职,顶多再加上鬼鬼祟祟耍心眼儿,再无爱好再无趣味。一脑门子官司,一脑门子私利,一脑门子是非,顶多再加一肚子吃喝。不读书,不看报,不游山,不玩水,不赏花,不种草,不养龟、鱼、猫、狗,不下棋,不打牌,不劳动,不锻炼,不学习,不唱歌,不跳舞,不打太极拳,不哭,不笑,不幽默,不好奇,不问问题,不看画展,不逛公园,不逛百货公司……自己活得毫无趣味,更败坏所有与他接触过的人的心绪。”

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人,视界比较开阔,思路比较活跃,较容易从多方面得到启迪而促进创造性活动获得成就。

兴趣能焕发旺盛的精力,我们既要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同时又要确定一个中心兴趣,并使这一兴趣保持持久、稳定的状态。坚持发展中心兴趣,能使人在某一领域贪婪地、大容量地吸纳知识,在某一方面发展特殊的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成绩。许多成功者的实践证明,他们几乎无一不是在中心兴趣的领域结出创造之果的。中心兴趣导向成功,是人才成长的一条法则。

一个人干起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来,往往不易感到劳累,它能使人在心理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昂奋状态。他决不会感到工作是受苦、是折磨。因此,对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兴趣,能使人不知疲倦地连续工作,甚至可使人将终身的精力都献给它。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即使在战争最艰苦的年代里,仍然坚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小爱好——集邮。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可以让他忘记周围的一切烦心事,让心情彻底放松,让大脑重新清醒起来。

小兴趣可以愉悦身心,放松心情,而且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试图找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他们研究了食物、运动、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结果令人惊讶,长寿老人们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几乎没有完全共同的特点,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爱好,并且把这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为之奋斗,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所以,无论你对生活多么不满,一定要有人生目标,要有点爱好,有点精神食粮,因为它能使你看轻人生的使命,能让你找到心灵家园,从而使人生更有意义。

在美国长岛,有一位名叫莱伯曼的百岁老人,他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老人看上去最多不超过80岁。据老人讲,他根本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大年纪,因为在他80岁的时候,曾对生命失去了兴趣,以为自己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那时他健康状况很差,看上去像是真的要不行了,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绘画结缘,从此,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青春。

莱伯曼是在一家老年人俱乐部里和绘画结下缘分的。那时,老人歇业已多年,他常到城里的俱乐部去下棋,以此消磨时间。一天,女办事员告诉他,往常那位棋友因身体不适,不能前来做陪。看到老人的失望神情,这位热情的办事员就建议他到画室去转一转,还可以试画几下。

“您说什么,让我作画?”老人好奇地问道,“我从来没来摸过画笔。”

“那不要紧,试试看嘛!说不定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呢!”

在女办事员的坚持下,莱伯曼到了画室,平生第一次摆弄起画笔和颜料,但他很快就入迷了,周围的人也都认为他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画家。81岁那年,老人开始去听绘画课,开始学习绘画知识。从此,老人感到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精神一天天好了起来。

1997年,洛杉矶一家颇有名望的艺术陈列馆专门为莱伯曼举办了一次画展。此时,已年过百岁的莱伯曼笔直地站在入口处,笑容满面,迎接参加开幕式仪式的来宾,许多有名的收藏家、评论家和新闻记者全都慕名而来。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活力,赢得了许多观众的赞赏。

热门小说推荐

大唐之惊梦
岁月一点烦大唐之惊梦
...
谍海风雷
只爱煞英雄谍海风雷
...
武道至尊
暗夜幽殇武道至尊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