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你最近是不是在看师父留下来的笔记?一会儿把资料拿过来吧,我陪你一起,看看有没有遗漏的信息。”
岑绵顿了顿。
“哦,好。”
第36章心动系数36%牵手。
吃过早饭,岑绵将岑溪留下的资料全都拿到了沈岁寒家里,满满当当堆了一桌。
岑溪性格谨慎,做事认真,每个经手的案子她都会做仔细调查,平时也会大量研究以往案例。
虽然大部分重要的资料都留存在单位,但家里还是留下了许多她的笔记和调查资料。
这些岑绵都查看过。
和三年前的案子有关的,大多是当时外界公开的信息和报道。虽然岑溪标注了重点和她的调查思路,但岑绵也没能从中找到更多有用的线索。
沈岁寒当年参与了调查,他比岑绵清楚更多细节。
案子没有结,岑绵知道沈岁寒不可能和她分享太多警方的调查结果。
但如果他能从岑溪的资料里找到更多线索,或许他们就可以更快侦破案件了。
三年前,霖城接连出现年轻女人被杀案。
这些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外貌、年龄、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联系,唯一相同的是,她们都惨死家中,凶手刻意将凶案现场清理干净,并将死者摆成油画作品中女人的造型。
凶手具有很强的反侦察意识,他的作案时间、手法、目标,甚至作案地点都没有很强的规律性,有时死者家中是第一案发现场,有时死者并非死于家中,是凶手作案后故意将其带回家中。凶手每次作案都会将现场清理干净,甚至可以完美躲避受害者家附近的摄像头。
不仅如此,其中一起案件中,警方从案发前两天的监控视频中找到凶手的痕迹,发现他在踩点的过程中留下烟头。警方迅速找到证物并进行化验,却发现上面没有任何DNA痕迹,明显是凶手故意留给警方的“线索”。
他似乎很清楚警方的办案思路,也乐于用这种方式戏弄他们。
一时间,这起连环凶杀案在霖城闹得沸沸扬扬。
不知跟踪报道的记者从哪里得到消息,知道了凶手每次作案后,都会在受害者右腕间刻下一个字母“A”,再加上每次凶手作案都会将女人摆成油画作品中的造型。于是,这起连环凶杀案的凶手被称为“Artist”。
岑溪是这起案件最后一个受害者。
如果非要说这些女人之间有什么联系,除了岑溪之外,这些女人都曾有过轻生的念头。或是因为家庭、感情、工作原因,她们都曾公开或与熟人表达过对“活着”的绝望。
但警方调查过,她们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也无法从她们的联系人中找到“Artist”的蛛丝马迹,更不知道他是从哪里找到了她们。
岑溪死后,凶手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有人认为,凶手杀害岑溪,只是因为她是主要调查本案的警察,是故意对警方挑衅——毕竟他曾经也挑衅过警方。他会消失,
可能是因为遇到了意外,也可能是知道自己把事情闹大了,早已逃到别处躲风头。
也有人认为,是岑溪调查到了关键线索,他才不得已除掉岑溪。
双方各执一词,但随着凶手消失,讨论声也渐渐消失了。
警方调集了大量警力,最终也没能破获凶手。
沈岁寒翻了翻岑溪的笔记本。
其实,岑绵手上这些资料,他们当年调查时就已经浏览过一遍了。里面大部分内容和他们的调查相同,没有太多额外信息。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又被停职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看看有没有当年遗漏的细节。
他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突然发现,最后两页的内容好像被人撕掉了。
——并不是有人故意隐藏线索,更像是岑溪自己撕掉的。
沈岁寒会如此笃定,是因为笔记本里的内容和他上次检查并无区别,但他们之前只查看了本案相关的内容。最后一页停留在一个被圈起来的含义不明的数字上,再往上一页的内容是他们最后的调查方向。
只是,这回他连同之前案件的笔记也一同检查了一遍,发现有两页内容莫名缺失了。
本子是用线装订的,那两页纸正与数字前两页相连。有人将这两页内容整整齐齐撕掉,如果不是检查了之前的内容,有明显的不连贯,乍看上去,并无任何页数的缺失。
如果是凶手看到笔记故意撕掉,并不需要撕得如此干净,更不需要留下最后那页可能是线索的数字。
更像是岑溪本人故意为之。
沈岁寒将本子递给岑绵,问:“你知道这串数字的含义么?”
岑绵看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