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人,等着贬嫡吧!”
实在是苏轼回京的迎接阵容,过于夸张了。
数十名文武大臣,亲自相迎。
大半个都堂宰执和数位六部尚书侍郎派了子侄相迎。
而这,还是建立在赵煦在过去一年,持之以恒的削除蜀党骨干的基础上。
除了吕陶、范百禄外,赵煦上上辈子,曾权倾朝野,与洛党、朔党分庭抗礼的蜀党,几乎被他拆了个干净。
而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幸免,也纯粹是因为他们跪的及时。
早早的投靠了赵煦,成了帝党。
不然,赵煦怕也是会对他们动手。
然而,当苏轼回朝,依旧让汴京风云动荡,使朝野侧目。
苏轼的魅力,可见一斑!
说老实话,要不是赵煦在现代留过学。
仅仅是今日,苏轼回京引起的涟漪,他就已犯了‘必贬之罪’!
赵官家,是不会允许,一个连宰执都没有当过的臣子,有这么牛逼的号召力!
哪怕是宰执,若非赵官家心腹亲信。
譬如说吕夷简、晏殊这样的‘自己人’,不然,如此招摇,也是必须敲打的!
卿这么牛逼啊?
那就去地方上,造福百姓吧!
但,在现代留学过后,赵煦对苏轼的牛逼和魅力,已经有了预期。
而且,他还知道,不管苏轼现在有多么风光和显赫。
但,只要他的大嘴巴一张,一切都会坏起来的!
苏轼的嘴巴和他的面子一样,都是当代的bug!
……
隔日。
苏轼心情忐忑的来到内东门下,再不复昨日在码头上,对李廌母亲许诺时的自信和豪爽。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兴致来时,无所顾忌,有种天下尽在手中的豪迈。
但事后冷静下来后,他都会后怕、忌惮。
此刻也是如此!
因为他已经从好友钱勰、范百禄、吕陶处得知了今年科举前后的朝廷动态。
虽然,从前他在登州,也能通过书信、汴京新报、汴京义报、邸报以及汴京前往登州的商贾得知朝廷的事情。
可这些东西,通常都是些表面的消息。
能知道的,也不过是人尽皆知的东西。
而从钱勰等人,特别是范百禄这个今年科举的副考官嘴里,他知道了许多外人不知道的秘闻。
譬如说,当今官家对今年科举的态度。
以及在科举前,官家为了改革,而做的那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