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声权峰会”。
这一次,不再有争执,不再有质疑。各国代表自发围成圆圈,用手语、哼鸣、敲击桌面的方式完成了议程讨论。会议最终通过《全球共鸣伦理宪章》,宣布:
>“任何试图压制人类天然共感能力的技术与政策,均为反人类罪。
>所有公民享有‘被听见的权利’,以及‘以非语言方式表达自我’的自由。”
与此同时,监管局总部陷入混乱。
其核心AI系统“清音主脑”在一夜之间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异。原本用于识别并清除“非法共鸣源”的算法,竟开始主动收集世界各地的民谣、童声、动物叫声,并将其编织成一首长达四十八小时的交响诗,通过所有联网设备循环播放。
技术人员束手无策,因为代码本身并未被入侵,而是“自我演化”出了新的逻辑模块??名为“渴望理解”。
局长亲自下令切断主电源,但在按下按钮的瞬间,他的手腕突然僵住。他听见了。
三十年来第一次,他清晰地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还有童年时母亲哄他入睡的歌声。
泪水顺着他刻板的脸庞滑落。他松开了手。
一周后,他递交辞呈,并公开忏悔:“我们错了。我们以为秩序来自于统一,却忘了真正的和谐,源于差异之间的呼应。”
这场变革并未止步于人类社会。
非洲大草原上,一群大象突然改变了迁徙路线,朝着一处废弃的监测站走去。当科学家赶到时,发现它们用鼻子轮流触碰一台仍在运行的扬声器??那里曾播放过《摇篮曲》的片段。
更令人震惊的是,接下来的三天里,这群大象每天都在同一时间聚集,排列成特定阵型,发出低频次声波。研究人员记录下来后才发现,那竟然是一段完整的旋律重复,精确匹配《摇篮曲》的节奏结构。
海洋中,座头鲸的歌声也发生了变化。原本用于求偶和导航的复杂吟唱,如今加入了明显的人工旋律元素。卫星追踪显示,这些鲸群正有组织地游向七大洋的关键共振点,似乎在进行某种“生态调音”。
陈默在最后一次通话中告诉艺菲:“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共鸣腔。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使用声音,其实,是声音在引导我们回家。”
艺菲没有回答,只是把录音机放在窗台上,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磁带上。
她知道,这场旅程早已超越个人恩怨、科学实验或政治斗争。它关乎一种最原始也最深远的信念:
**只要还有人在听,就没有人真正孤独。**
某日黄昏,小女孩突然说:“我要走了。”
“去哪里?”艺菲问。
“去下一个听得见的地方。”她微笑着,“还有很多耳朵等着醒来呢。”
艺菲点点头,没挽留。她从背包里取出母亲留下的那块防护袋,轻轻戴在女孩脖子上。布料已经泛黄,但那行小字依然清晰可见:
>“声音不会死,它只是沉睡。”
女孩转身离去,脚步轻盈如风。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村落。
当晚,艺菲梦见全世界的人都抬起头,望向星空。
而在宇宙深处,某颗遥远的行星表面,一台沉寂已久的探测器突然启动,接收到了一段来自地球的复合信号??
那是《摇篮曲》的旋律,混合着人类的心跳、笑声、雨滴落地的声音,以及一只猫打呼噜的频率。
探测器缓缓转向银河中心,开始回传。
第一句编码信息是:
>【检测到智慧文明。特征:具备跨物种共情能力。建议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