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皇叔借点功德,王妃把符画猛了 > 第1732章 我有秘密(第3页)

第1732章 我有秘密(第3页)

太史令躬身:“陛下,民心如江河,堵则溃,疏则安。不如废除正音院,改建‘问政堂’,广纳民间疑议,择善而从。”

皇帝点头,当即下诏:

一、废止《共声经》为国典,恢复《破妄》为民学教材;

二、拆除各地“净音坛”,改建“守问亭”,供百姓自由书写疑问;

三、设立“九脉巡查使”,由平民推选,监督官府是否回应民声;

四、每年三月初三,定为“启问节”,全国休务一日,专用于讨论公共事务。

诏书传出,万民欢腾。有人烧掉了家中“顺从牌位”,换上“敢问之家”匾额;有孩童将课本上“标准答案”涂掉,改成“我的想法是……”;更有偏远山村集体上书,要求重审三十年前因言获罪的冤案。

三日后,阿川离开京城。他没有留下接受敬仰,也没有进入朝廷安排的书院讲学。他只是背着蜂蜡鼓,带着那只装满问题的木箱,走向下一个村庄。

路上,他遇见一位盲眼诗人。那人听说他是守问者,便伸手触摸蜂蜡鼓表面,读出了那行“问即光”。他微笑道:“我虽看不见世界,但我每天都在问:风是什么颜色?雨有没有味道?这些问题让我活着。”

阿川听不见,却用力点头。

又行数日,他来到一座新建学堂。门口果然立着一块石碑,正是他梦中所见:

>**“欢迎来到守问书院??这里不教你标准答案,只陪你寻找值得提出的问题。”**

院长是一位年轻女子,原是前科状元,因在殿试策论中质疑税制改革而被革职。她见到阿川,深深一礼:“我们等您很久了。”

阿川将木箱交予她,又指了指鼓,做了个“传递”的手势。女子明白,含泪接过。

当晚,书院灯火通明。孩子们围坐一圈,轮流朗读箱中问题。有人笑,有人哭,更多人在思考。当读到“我想妈妈了,她去了很远的地方,还能听见我吗”时,全场静默。片刻后,一个小男孩举起手:

“我觉得……只要还有人记得她,她就在听。”

众人动容。

而在千里之外的沙漠边缘,牧童依旧每日吹响陶哨。那朵铃兰花早已随风迁徙,但他记得那段旋律。每当夜深人静,哨音响起,百里外烽火台中的裴昭便会睁开盲眼,嘴角微扬。

他知道,阿芜没有白死。

谢临渊没有白跪。

沈念没有白鼓。

而他自己,也不必再流浪。

他拄杖起身,最后一次抚摸骨笛。笛身光芒渐弱,最终归于沉寂。他轻轻将它埋入沙中,面向东方,盘膝而坐。

晨曦初露时,人们发现他已安然离世,脸上带着笑意。在他身后,沙地上自然形成一行痕迹,如同风吹而成,却又工整清晰:

>“我还记得。”

>“我一直都在听。”

风继续吹。

铃兰花海漂移至新的荒原,落地生根。

某夜,一名戍边士兵在哨岗打盹,梦见母亲呼唤。醒来时,唇边竟沾着一片花瓣。他茫然四顾,只见月下沙丘起伏,宛如静默的浪潮。

他忽然蹲下,在沙地上写下人生第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打仗?”

字迹未成,风已将其带走。

但远方,已有孩童捡起飘落的花瓣,展开皱巴巴的纸,认真抄下:

>“你可以不信,但请先问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