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春色满棠 > 第497章 带他们相见(第2页)

第497章 带他们相见(第2页)

林小禾看着这段文字,久久不能言语。她想起母亲日记里的一句话:“教女人认字,不是授业,是还债。”

第二天清晨,她亲自带队前往盐城。在陈国富家的老屋阁楼上,她们找到了整整七大箱泛黄的教案与学生登记表。每一页都用工整小楷标注姓名、年龄、婚育状况、识字进度,甚至附有心理状态备注:“胆怯,常缩肩”“遭夫殴,不敢言”“想读书,但婆婆烧书”。

而在一本1967年的花名册末尾,赫然写着一行红笔批注:

>“赵秀兰,原县文工团成员,现流落桐木坪一带。愿参加学习,暂列丙班。因其身份敏感,授课地点设于后山破庙,夜间进行。”

林小禾的心跳几乎停滞。

原来母亲早就知道赵秀兰的下落。

更令人震惊的是,教案夹层中藏有一封未寄出的信,收件人正是林素心本人:

>“素心老师:

>我每天都在练字。我想记住自己的名字,也想记住那些教我唱歌、教我挺胸做人的人。

>可这里没人让我唱了。他们说我是‘坏分子’,连女儿都不准叫我‘妈’。

>昨夜我梦见舞台,灯光亮得刺眼。我站在中央,开口唱了一句《梁祝?十八相送》,全场鼓掌。醒来才发现,我在啃枕头止声。

>老师,我还想唱。只要还能发声,我就不是哑巴。

>??秀兰”

信纸上有干涸泪痕,也有指甲抠划的痕迹,像是写信人曾无数次压抑哭泣。

林小禾将信紧紧贴在胸口,泪水无声滑落。

她终于明白,为何有人要抹去这个名字。赵秀兰不只是一个受害者,她是见证者。她亲眼看过谁曾在暗夜里举火把送教材,谁曾在批斗会上假装不认识救人者,谁曾在权力更迭后篡改档案、掩盖罪行。

她是活的历史,因此必须被沉默。

回程途中,林小禾做出决定:重启“赵秀兰专项调查”,联合公安、档案、民政三方力量,彻查当年涉及人员流向。同时,在“她谱纪念馆”设立“沉默者展厅”,首展即以赵秀兰生平为主线,展出她的歌谱手稿、演出照片、教学记录及那封未曾寄出的信。

开展当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拄拐而来。她颤抖着指向展柜中的演出照,喃喃道:“那是……是我们文工团最后一次公演。那天之后,我们都散了。她是为了保护我才逃走的……我说不出口,我一直不敢说……”

她是当年文工团钢琴伴奏周玉芬,现已九十一岁。在警方陪同下,她终于吐露真相:1967年冬,上级要求文工团排演“揭发资产阶级思想”专场,点名让赵秀兰演唱讽刺“旧式知识女性恋爱自由”的歌曲。赵秀兰拒演,并当场撕毁剧本。后台爆发冲突,她为掩护同事携带禁书逃跑,被诬陷为“境外间谍”,从此踏上逃亡之路。

“她本可以活下来的。”周玉芬老泪纵横,“只要她说一句‘我错了’,就能回家。可她说:‘我没错。我喜欢唱,喜欢舞台,喜欢做我自己??这不该是罪!’”

展厅内一片寂静。

林小禾走上前,握住老人布满褶皱的手:“您说得对。她没错。错的是那个让她闭嘴的时代。”

一周后,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桐木坪周边村民走访,一名八十四岁的退休村医提供关键线索:1970年初春,他曾秘密救治一名咳血女子,自称“姓赵”,随身带着一本烧焦一半的歌本。他为其取名“李秀英”登记户籍,实则明知其真实身份。

“她走前留下一封信,说若将来有人问起,就把信交给穿蓝布衫的女人。”老人颤巍巍取出一只铁皮盒,“我一直等着。你们终于来了。”

信中仅寥寥数语:

>“若我未能归来,请告诉世人:

>我不是罪人,我是歌手。

>我的名字叫赵秀兰,我曾唱过《黄河颂》,也唱过《茉莉花》。

>若有来生,我还想站在台上,光明正大地唱完一首歌。”

林小禾将信复印百份,寄往全国各地夜校、图书馆、博物馆。并在社交平台发起“为赵秀兰补一场演唱会”活动。短短三天,收到三千多个视频投稿:有专业歌手重新演绎她当年的经典曲目,有乡村女孩用走调的声音哼唱《茉莉花》,有一位盲童用手语“演唱”《黄河颂》,手势坚定如刀劈浪。

2034年元旦之夜,一场特殊的线上音乐会直播开启。舞台设在重建后的桐木坪小学礼堂,背景是巨幅投影??赵秀兰年轻时的演出照。当第一缕琴声响起,林小禾按下播放键,那段尘封五十多年的录音终于重见天日: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歌声清亮婉转,穿透岁月风霜。

全场观众集体起立,许多人泪流满面。

就在这一刻,内蒙古监狱传来消息:那位姓李的服刑人员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离世。遗物中有一本日记,最后一页写道:

>“今天,我学会了写‘对不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