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女市长的男大秘 > 第889章 悬壶济世(第1页)

第889章 悬壶济世(第1页)

科技特区的建设在刘明、赵非等一众干将的全力推动下,已初步步入正轨,各项规划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张卫东深知,一个区域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科技和经济,更在于人的健康和福祉。

高端医疗资源匮乏、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是他心头的一块巨石。

在将特区日常事务进行周密分工后,张卫东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他暂时将工作重心转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医疗。

他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目的只有一个:寻访那些身怀绝技却可能隐于市井的医学高人。

他的第一站,是北方一个宁静的小县城。

经过多方打听,在一间古朴却门庭若市的民间诊所里,他见到了年过七旬的陈子良老先生。

陈老精神矍铄,目光温和而深邃,正在为一位中风后遗症患者施针。

只见他手指轻捻慢提,患者原本僵硬的肢体竟肉眼可见地松弛下来,口中含糊的言语也清晰了不少。

张卫东没有打扰,静静等候直至病人离去。

他表明来意,并非请陈老出山坐诊,而是希望借助他的智慧。

张卫东开出条件:终生年薪五百万,聘请他担任盛世科技医学研究室的高级顾问,唯一的要求是将他祖传的、对心脑血管疾病极具奇效的诊疗思路和方剂机理,系统性地整理出来,形成可研究、可传承的学术资料,并至少培养一位能得其真传的徒弟,出师标准由陈老亲自定夺。

陈老起初婉拒,淡泊名利已久,但张卫东一句“为使更多百姓免于中风偏瘫之苦,非为名利,乃为传承与普惠”,打动了他。沉思良久,陈老最终颔首答应。

第二位高人华杜渐,隐居在江南水乡。

这位自称华佗后人的长者,虽已年过花甲,却思维敏捷,脾气略显古怪。

张卫东找到他时,他正对着一份西医的肿瘤影像报告摇头,仅凭望气色和触诊,便准确说出了患者体内肿瘤的位置、大小甚至大致性质,与报告结果惊人吻合,但他坚持只用中药和独特的导引术进行治疗。

张卫东没有质疑他的方法,而是展现了对传统医学的极大尊重和对现代科研的开放态度。

他提出,希望华老能将他的“望闻问切”断瘤经验以及中药组方原理系统梳理,盛世科技将投入最先进的实验室进行药理分析和临床验证,探索中西结合治疗肿瘤的新路径。

同样,高薪加带徒的条件,核心是“传承与研究,造福更多人”。

华杜渐最终也是被张卫东的诚意和宏大愿景所触动,尤其听到“让更多癌患看到不用开刀也能活下去的希望”时,他终于放下了些许孤傲,同意出山。

第三位林家厚,正值壮年,在一座工业城市的旧街区开着一间小小的跌打损伤馆。

他手法精准如外科手术,几副膏药和内服汤剂就能解决大医院都感到棘手的内伤和复杂骨折,收费却极其低廉。

张卫东亲眼见他为一个手腕粉碎性骨折的工人徒手复位,手法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张卫东向他描绘了一个画面:将他的正骨手法进行动作捕捉分析,制成标准教学模块;将他的秘方膏药进行现代化提纯和量产,让更多一线工人和运动员能快速、低价地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林家厚是个务实派,听到自己的手艺不仅能更广地救人,还能标准化传承,避免失传,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邀请。

最后一位叫张学成,则更像一位隐士,居于深山道观,精通道家养生和医术,擅治各种现代医学难以诊断的疑难杂症,许多被大医院“宣判无效”的病人在他这里重获新生。

张卫东与他品茗论道,从《黄帝内经》谈到量子纠缠,从经络学说谈到生物能量场。

张卫东提出,希望张道长能将其治疗疑难怪病的哲学思想、辨证逻辑和独特疗法(如音疗、气功引导等)进行系统记录和阐释,盛世科技将尝试用现代科技手段去理解和验证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