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人间有剑 > 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仇(第2页)

第四百五十四章 恩仇(第2页)

而那位“守灯者”,极可能就是如今仍在誊抄档案的老太太。

他立刻动身前往兰州。火车穿越黄土高原时,窗外荒原辽阔,沟壑纵横,如同大地的伤疤。他在车厢里反复翻看那些卡片,越看越觉寒意刺骨??赵立新记录的不仅是真相,更是一整套压制机制的运作逻辑:如何制造沉默,如何驯化良知,如何让一代人学会自我审查。

抵达兰州已是次日黄昏。图书馆早已闭馆,但他径直走向地下室。门虚掩着,灯还亮着。

老太太伏案而坐,面前摊开着《言社档案》第十二卷草稿。她抬头看见他,没有惊讶,只轻轻点头:“你来了。”

“您就是‘守灯者’。”他说。

她笑了笑,眼角皱纹如书页折痕。“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怕黑的人,所以一直留着盏灯。”

她从抽屉取出一只布包,层层打开,露出一枚铜质书签,上面刻着铃兰花图案,背面有四个小字:**言即灯火**。

“这是云知亲手交给我的。”她说,“她说,只要还有人读书,有人写字,有人愿意听真话,火就不会灭。”

青年跪坐在她面前,将赵立新的卡片一一铺开。“这些人……他们的名字,能不能放进档案?”

老太太抚摸着卡片,久久不语。终于,她拿起笔,在新一页空白处写下:

>**赵立新,男,生于1965年,湖南衡阳人,原市报记者。1993年因揭露地方腐败遭构陷入狱,羁押期间坚持书写实录,历时十二年,成稿逾十万字。2005年获释,三年后病逝于肺结核晚期。临终前嘱托妹妹:‘把我写的每一个字,都送到能看见光的地方。’**

>??据其妹口述及遗稿整理

写完,她合上本子,轻声道:“现在,五个‘回声桥’成员,已有四人归位。”

“第五个呢?”青年问,“李文秀,那个云南学生,后来怎样了?”

老太太摇头。“没人知道。她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81年的昆明火车站,有人见她拎着一只红布包上了南下的车。之后音讯全无。有人说她逃去了缅甸,有人说她在边境被捕,还有人说……她根本没离开,而是改名换姓活到了今天。”

青年怔住。突然想起什么,掏出手机翻找。他在“星际言语档案馆”的公开数据库里输入“李文秀”,竟跳出一条提交记录:

>提交者ID:YN-LWM-1960

>内容类型:音频日记片段

>上传时间:2023年4月5日

>地点标记:中国?云南?大理洱源县

>文本摘要:“今天我把孙女送进了城里的中学。老师问她理想是什么,她说想当记者。我听着,眼泪就下来了。我没敢告诉她,外婆也曾是个说真话的学生……但现在,我可以了。”

录音只有三十七秒,背景有鸟鸣和溪水声。

青年把手机递过去。老太太戴上老花镜,听完一遍,双手颤抖。

“她活着。”她喃喃道,“李文秀……还活着。”

两人相视无言。窗外,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清辉洒落书桌,照亮那枚铜书签,铃兰花仿佛在发光。

第二天清晨,青年带着档案副本返回祁连山。刚进村口,就见知语堂门前聚了不少人。孩子们围成一圈,中间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紧紧攥着一只褪色的红布包。

“她是来找留言簿的。”村长迎上来解释,“说是特意从云南来的,走了三天山路。”

青年快步上前。老妇人抬头看他,眼神浑浊却坚定。

“你是……管理员?”她问。

“是。”他答。

她打开红布包,取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封面写着《春蚕集》,内页全是工整的钢笔字,记录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各地民间疾苦:饿死人的村庄、被迫堕胎的妇女、被强征的土地……每一篇结尾都署名“李文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