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素尘只读过佛教书籍,所以他很敬佩读书人,阿五来了门派以后做了很多内务,把门派打理得井井有条。也因此,后来捡到的孩子都有了姓氏,再也不是简单的数字。
小六和小七几乎是前后脚入门的,于是生辰向来也一起过。两个小子满三岁的那天,丁家大姐亲自下厨给他们做了长寿面,还当着素尘的面窝了两个荷包蛋。
素尘只是笑笑,并未多语,然后看着两个孩子吃得满嘴的蛋浆。吃到一半他忍不住催促,怎么阿三和阿四还没练完武给师弟们过生辰。
阿二的脸色骤然一变,悄悄拉着素尘来到屋外,递给他一封信。
那是一封诀别信。
阿三自小就有主见,阿四唯唯诺诺的,总跟在哥哥身后。可这一次,素尘知道,阿四也是自愿的。素尘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时常反省自己,是不是把徒弟们养得太好了?为什么一个个那么正义,连半点私心都没有?
阿三见不得百姓受苦,想下山投军,曾经跟素尘提过几次,素尘从一开始的温柔婉拒,到最后一次大发雷霆。阿三自此再也没提过,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日子,直接留书出走。书里没有提阿四,素尘想着,阿三定也知道山下危险,所以留下阿四在门派里。
可是兄弟俩流着相同的血液,又怎会不知彼此在想什么?阿三离开的那天,阿四也消失了,他一定是悄悄跟上了哥哥,也想为新世界的到来去执一次火炬。
那是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他们死于黎明前夕。
素尘未及不惑之龄,却已然两鬓霜白。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抗拒着收新的徒弟,遇到被抛弃的婴孩也是命阿五送去山下,找一户朴实的人家。直到他那天在湖边又一次听见了婴儿的啼哭声,那孩子漂在竹篮里,已不知饿了几日,瘦得皮包骨头。
素尘心想,这般的婴孩,恐怕村民们也不敢收养,都不知能不能养活。于是他将孩子抱回了寺里,用米糊和羊奶一勺一勺喂着,硬生生将孩子从鬼门关救了回来。
后来这个孩子长成了一个两百来斤的大人。弟子们犹爱打趣胡八,让他少吃点,只有素尘从未管过。温饱是如此难能可贵,既然有这个条件,那他希望每个徒弟都能快乐地生活。
素尘从未有过什么远大的目标,他既没想过壮大门派,也没惦记过要将自己独创的武学发扬光大。他很简单,每个人都能平安就是他的诉求。可是老天爷好像故意同他开玩笑一般,把小九带到了他的生命里。
那是他最骄傲的徒弟。
于授业一道,他是武学奇才;于师门内务,他又八面玲珑;丰神俊朗,如明月皎皎。
那段时间,素尘几乎觉得,这就是他最后一个徒弟了。尽管他仍有余力来教导功夫,可这些年的磋磨让他心如止水,唯小九带来了一些鲜活。
他想,他就应该这样慢慢老去,然后将门派交给小九,让后来的人好好活。
可是人间总有意外,明明已经是和平的年代了,他已经有许多年没有见过被丢弃的婴儿了。那日在竹林里教导小九练剑,太阳快要下山,孩子也已经满头大汗,却还执着地要把最后一式练好。小猫般微弱的啼哭声就是那个时候传来耳朵里,素尘一愣,然后长叹一口气。
小九在百米外的竹子处背对着自己蹲下,待回过身来,怀里是一个襁褓。
“师父,他好能哭啊。”
素尘接过这个襁褓,熟练地抱于怀中,这个婴孩的皮肤很白,哭起来没个完,声音听起来很羸弱。素尘担心他身上有伤,小心地揭开一层层的布料,想要仔细观察。
“……竟是个女娃。”
他救过很多婴孩,有的收为弟子,有的找了人家收养,可那些都是男孩。因为女娃娃,他来不及救。
“师父,要叫五师兄来,送他下山去找户人家吗?”小九没有听见素尘的呢喃,此时睁着一双纯真的眸子,认真地问道。
素尘一向思考得很快,他立刻在心里否决了这个方案。且不说没有几户人家愿意收养一个女娃,便是现下收下了,以后也未必有安稳的生活。
“去后山,找你丁婶来帮忙,是个女孩子。”素尘暗暗下了决心,如果算上这个孩子,那就是第十个。
十全十美,算得上圆满。
“师父你的意思是,我要有小师妹了?”小九的双眸一颤,眼如清泉,染上一池夕阳的余晖。他雀跃地跳了起来,向着后山奔跑,开心地大喊:“太好啦!我有小师妹了!我要当师兄啦!”
日色斜沉,薄暮悄悄覆夜,而在翻转的世界里,那是升起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