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王最近几年开始让人留意落风镇的消息。不论大小具细。又特别让人盯着端阳重午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也是他的孙子,但养在王府之外,与放养无异。和在王府里精细养大,又被大儒亲自教导的另一个孙子承乾大大不同。承乾三岁始,他就亲自请了大儒进府给他开蒙,又亲自教他拳脚功夫。结果承乾蹲了几天马步,哭哭啼啼不肯来了,还见他就躲。王妃和柳氏到他面前求情,说孩子太小,不急着练武,还拉来府医帮腔,说孩子太小,身子骨还未长成,怕适得其反。想起当年自落生就被自个父亲抱养在院里,才会走路就跟在父亲后面蹲马步学武功的长子,北齐王一阵挫败。学武不急,他也没看出承乾有一二练武天赋,北齐王想着他们这样的人家,也不一定要亲自上战场,没准文课上突出呢。于是亲自放下身段去请了北地有名的大儒进府教导承乾。结果大儒说承乾的书童只在窗外听他讲课,一天就能背下一篇文章了,可承乾两天磕磕绊绊还背不全。北齐王一口老血梗在喉咙。忍不住把北燕王拉出来骂了无数遍,怪肠肥肚满的北燕王污了他陆氏血脉。北齐王便开始让人留意起被他放逐的另外两个孙子。连带着两个孩子的娘管氏也让人盯着。听说两个孩子在书院学习成绩优异,北齐王暗乐,不愧是世代书香管氏孕育出来的孩子。知道两个孩子还喜欢习武,北齐王更是满意。北齐后续有人。陆氏再兴盛百年有望。两个孩子也长大知事了,今年过年要不要把两个孩子接回王府过年?北齐王正想着,就听到侍从的声音:“见过世子。”又朝他扬声,“王爷,世子求见。”“进来。”陆尚安推门而入,“孩儿见过父王。”北齐王打量了风尘仆仆的长子一眼,“才回府?从何处回来?”“刚进府。从宁武关回来。”宁武关边境线最长,一边又与北燕接壤,近段时间陆尚安几乎都在宁武关坐镇。“关外可有异常?”“并无异常。”北齐王看了长子一眼,半晌沉着脸问道,“那你是担心北燕?”陆尚安默了默,最后点了点头。北齐王也肃了脸,不说话。北燕与北齐是盟友,但得是北燕王还在的情况下。若将来北燕世子柳思贤顺利继位,因他是柳氏的胞兄,北燕与北齐的盟约应该不会有什么变化。就怕北燕有什么变故。“北燕那边可是有什么异动?”“柳元衡现在拉拢了不少人,已经到了让北燕王忌惮的地步。”柳元衡乃北燕王嫡长子,自小也得过先北燕王亲自栽培,只是后来意外摔马腿有疾之后,失了北燕群臣之心。本来北燕世子未立,倒也能维持精妙的平衡,结果北燕王妃和柳思贤暗中支持大皇子,在大皇子登基后顺利得了世子之位,柳元衡的不甘达到顶点。因柳元衡手中有部分先北燕王的旧臣,暗中又拉拢了不少人,如今他手中的势力不比北燕世子弱。北齐王父子思及北燕的一团烂账,许久没有说话。按说柳氏是柳世子的胞妹,他们北齐应该支持柳世子,但柳世子支持的却是现在的皇上。现在的皇上……北齐王爷子想起来就一阵牙酸。当年大皇子登位前暗中拉拢,被北齐王父子婉拒了,只说他们忠于朔朝,并不参与皇子之间的暗斗。估计大皇子登基就记了北齐一笔,别的封地都各有赏赐,就北齐没有动静。而且新皇登位后的作为也令北齐王父子多有微词。皇上一味排除异己,诛杀皇室成员,至各地反旗高举,如今都这么久了,还未得到有效弹压。乱象已显。“柳元衡支持的六皇子,”那可是中宫嫡子,自有不少拥趸,“北燕王怕是想两头通吃。”放任两个儿子行事,北燕王只怕是两头下注。只是这很让北齐王不耻,“别到时候遭到反噬。”一脚踩两船,若遇风平浪静还好,若有半点风起浪涌,船翻人毁在所难免。“北燕王这些年对北齐多有帮衬,又是承乾的外祖,你还是要暗中提醒一二。”北齐王还是不想北燕乱起来。陆尚安听了却不置可否。他此番回来也不是和父王说北燕局势的。“父王,为何南边的流民庆元府和其他城池不接收,要引他们到落风镇?”南边流民能越过北燕到达最北边的北齐,陆尚安一点都不意外。北燕王二子各自为政,自然不肯放流民进北燕生乱,只是为何父王也对流民驱赶。“为父并末驱赶流民。”甚至在北齐王得到消息的时候,流民在有心人的鼓动之下已经北上了。“父王也并末阻止。为何?”为何?北齐王看了长子一眼,他当然是想看看管氏能做到何程度。,!北齐王坐镇庆元府,自然比常年在各边关奔波劳碌的长子消息得到的更及时。他基至知道是柳氏派人把南边的流民往北地引来的。等流民到了北地,又让北燕拒收他们入城,引着他们到了北齐。又让北齐各城池拒收,最后煽动流民千里奔波到北齐最北一个边镇,落风镇。柳氏的心思,北齐王自然是猜出个八九不离十的。如今南北商路断了,南边的粮食运不到北地,哪怕再富庶的北燕都不敢接收流民,更何况北齐。北齐也不是不产粮,只是北齐位于朔朝最北边境,又囤有三十万大军,北地产的粮食都不够大军嚼用,每年还要从南边运粮。北齐手中的粮食有数,北齐地里的粮食才从地上收上来就被征缴了,百姓家中囤粮大多不足。而最北的边镇落风镇,囤粮只怕更有数。柳氏这是要困死管氏。到时候没粮,流民千里奔波至落风镇,饥肠辘辘,无粮可食,百姓一旦暴动,小小的落风镇,只怕要遭到流民攻击。到时候被流民攻城,只怕管氏母子三人要陨落城中。北齐王得知消息,却并未让人阻止,而是放任流民北上至落风镇。他既暗中留意考察管氏和端阳重午两个孙子,自然也想看看他们的手段。管氏如何,北齐王并末多看重,但端阳重午如何行事,北齐王是想看一看的。只是北齐王这番心思并不打算与儿子细说。“北齐不能乱。且本王得知管氏今年囤了一批粮,还供给武门关好大一批,想来救治一二百姓,还是有余力的。”陆尚安听得眉头紧皱。“父王既知她供给武门关一批粮食,便知她手中并无多余存粮。今年南边的粮商早已不往落风镇去了,她手中存粮有数。若明年北地受旱灾波及,只怕不够落风镇百姓食用。”“明年的事几人知道?南边旱灾怎就会波及北齐了。她手中既有粮食,救治一二百姓,亦可让端阳重午攒些名声,于他们将来有益。”“端阳重午还小,他们不需要这些名声。”“湖涂。他们是你的嫡子,还是嫡长,就因为承乾是北燕王外孙,他们连王府都不能回,至今都未上祖谱,若无一二名声,将来如何立足?”陆尚安狐疑地看了父王一眼,端阳重午这么小就积攒名声,真的有好处吗?父王不怕他俩名声太盛,到时候和承乾相争,兄弟阋墙了?父王不是最不耻北燕王放任两个儿子不管,让他们各自做大,至北燕乱象四起的?北齐王只瞥他一眼,就知道长子在想什么。但他的心思也并不打算与儿子细说。儿子这几年在王府呆的时候不长,与柳氏感情越来越淡薄,在他面前也多有夸赞落风镇的两个儿子。而自己亲自教养的承乾却越来越平庸,北齐王不是不焦虑的。他并不想长子现在就有所偏重。特别是与北燕盟约牢固的情况下。但这并不影响他私下里观察另两个孙子。北齐将来是要交到最适合的继承人手里的,若因择人不慎,至北齐数代人的心血不复存在,他愧对祖宗。“流民不能都往落风镇去。”陆尚安坚持他此番回来,打算亲自处理流民一事,截下后续大部分流民充入北齐其他城池之中。并打算下令让各城池放粮施粥救助。“不行。”北齐王打断长子的安排。“父王!”“边关大营才是你该去的地方。此时内忧外患,你该到各边关大营坐镇,内务有为父看着,乱不了。”“可落风镇存粮真的不足了。且落风镇地方并不大,只怕安置不了那么多流民。”“若安置不了,管氏自会向我们求助。”“父王不了解她,她不是会张口求援之人。”还是向王府求助,更不可能。你倒是了解。北齐王白了长子一眼。“为父自然不会放任不管,自会安排人盯着,放心,还乱不了。落风镇那边靠近武门关,等明年开春,流民可以为军队垦荒,还可以充入军中,这都是兵员,于武门关有利。”比把流民引向北齐各城池更为有利。“若落风镇无粮救助,为父自会让武门关支援一些军粮,不会看着流民无粮可食生出乱子。”北齐王的强势,一时让陆尚安无计可施。见父王不同意拦截流民,转身就要往落风镇去。那里有他的妻子儿子,他不能让那边乱了。刚出书房,被得了消息的柳氏知道,派人来请,陆尚安只说尚有公务在身,连自个院子都不进,就要离府。结果还没到府门,被一路堵着气来的柳氏拦下。:()遭逐后我穿梭位面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