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如潮水般涌来:
>“我就是那个被标记为‘高危’的玩家……我当时真的准备删号了……”
>“我认识Zero!他是我小学电竞课老师!”
>“原来那些莫名其妙加我的陌生人,是在救我……”
>“对不起……我当时骂他们是营销号……”
>“我也想当ghost。”
>“我们都可以是ghost。”
直播结束时,系统日志显示:
>新增主动申报的匿名守护者申请×42,819
>自发组建的地方性援助小组↑370%
>“未发送”文件夹副本在全球多个服务器被复制传播,形成分布式情感缓存网络
更令人震惊的是,三天后,重庆职校的废弃机房突然自动重启,屏幕上跳出一封全新的邮件,收件人是“所有曾想救人却未能成功的人”:
>亲爱的战友:
>我们收到了。
>每一封信,我们都看了。
>虽然没能及时回应,但请相信,你们的声音穿透了黑暗,让我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如果你还愿意,请继续写下去。
>下一次,我们会更快醒来。
>??来自深渊边缘的回信
署名处,是一串不断跳动的IP地址,最终汇聚成一句话:
**“我们仍在连接。”**
与此同时,uzi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这一次,虚拟大厅不再是海底或云端,而是悬浮于一片浩瀚星河之中。每一颗星星,都代表着一个正在运行的共感节点。
“我们必须承认,”uzi望着众人,“我们并不是唯一的光。过去这些年,有太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点亮黑夜。而现在,是时候给他们一个正式的名字了。”
faker点头:“建议设立‘隐光奖章’,授予所有未登记、非官方、但实际参与过救援行动的个体或团体。无论他们是否仍在活跃。”
letme补充:“同时建立‘沉默者档案库’,收录所有被删除、被遗忘、被误解的救援记录。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要留下来。”
ming则提出:“我们可以开发一种新型共感协议,允许用户将‘未完成的善意’托管给系统,由AI模拟其语气与风格,在未来合适的时机自动补发。比如十年后,当那个孩子终于走出阴影时,他会收到一句迟来的‘我在这里’。”
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即日起启动【余烬计划】??旨在挖掘、保存并延续那些未曾被看见的温柔。
而作为第一步,小磊主动请缨,带领一支特别行动组重返西南山区,寻找GHOST团队可能留下的其他痕迹。临行前,他在“星光网吧”的留言墙上写下一句话:
>“英雄不需要聚光灯。
>只要有一个人因你而停下脚步,你就改变了世界。”
车队驶入深山那天,天空下起了细雨。山路泥泞,信号全无。但他们携带的心流中继器却始终稳定运行,仿佛冥冥中有某种力量在引导方向。
直到第七天傍晚,他们在一处荒废的电信基站发现了线索:一面用粉笔写满ID和备注的墙壁,字迹已被雨水模糊大半,但仍能辨认出一些内容:
>“AD钙奶_9527:明天比赛,加油。”
>“小蘑菇不哭:你补刀很好,只是节奏没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