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仿佛看见了小米未来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跡——不是手机,不是智能家居,而是充满无限想像空间的“人车家”智能生態。
思绪飘得更远。
他仿佛已站在发布会的舞台上,面对无数期待的目光。
他仿佛看见了小米汽车的设计草图——流线型的外观、豪华的车漆
他甚至能想像到第一批用户提车时的场景,就像十年前第一批米粉拿到小米手机时那样兴奋
威士忌的暖意从胃里扩散到全身。
“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
这句话缓缓浮现在他脑海中。
雷军猛地回过神,来了灵感,藉由情绪,他快步走到书桌前,放下酒杯,拿起桌上的纸笔。
笔尖在纸上飞快舞动,字跡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有力。
一篇属於陈默、却通篇带著雷军印记的造车宣言,
在义大利这个安静的房间里悄然诞生
()
陈默深知,在瞬息万变的f1赛场,稳定是激进变革的前提。
因此保留以原技术总监安迪·格林为核心的管理层与核心技术团队,確保车队文化、技术积累与运营经验的平稳过渡。
二、性能跃升,技术驱动
承诺在现有预算基础上,持续投入巨额资源用於赛车研发与运营,重点优化空气动力学套件与底盘机械抓地力。
在动力单元上,將充分继承並深化与梅赛德斯·奔驰的宝贵技术合作,確保性能不落后於顶级车队,並著手筹建自研动力单元的长期技术团队。
三、人才破局,放眼未来
在车手阵容上採取“两步走”策略:一方面,积极接触並招募其他车队经验丰富、具备稳定拿分能力的实力派车手,快速提升即战力;
几经筛选,包括红牛车队维斯塔潘在內的一眾潜力车手已纳入接触名单。
另一方面,启动“华夏之星”计划,將目光投向拥有潜力的华夏年轻车手,计划招募在f2崭露头角的周冠宇、在欧洲方程式表现潜力的曹卓等人。
为他们提供模擬器训练、测试乃至未来正式席位的机会,为车队长远发展奠定本土化根基。
规划书最后一页,以加粗字体写下了一个在外界看来近乎狂妄的目標:
“三年之內,车队年度总积分躋身车队排行榜前三。”
为了达成这个目標,彼岸需要每年为此投入2亿欧元。
贾跃亭全程参与了收购和规划过程。
这也是陈默明知他忙仍坚持带他来的原因:
一是让他跳出原有造车思维,亲眼见识世界顶级汽车工业的竞技场,开拓视野;
二是让他亲身参与顶级ip收购的过程,感受彼岸体系的实力与陈默的行事风格。
这份“见识”与“参与感”,比任何股权激励更能笼络这位心怀梦想却屡遭挫折的干將。
贾跃亭此刻才终於明白,陈默要造的,从来不止是一辆车,而是一个从核心技术、供应链、资本到顶级品牌影响力的完整生態。
雷军作为旁观者,也给出了专业建议。
他能看到更深层的东西:
新能源造车是长期工程,f1是地球上最顶尖的汽车技术试验场。
f1收购作为技术跳板而非孤立投资,意味著彼岸汽车直接获得了一个顶尖的、有实战经验的技术团队和一个不受民用法规限制的极限研发环境。
同时车队通过在这里积累的技术,尤其在空气动力学、能源效率、材料科学和动力单元等方面,直接反哺彼岸造车事业,並且提升未来量產车的性能、续航和安全性。
看到归看到,但了解陈默秉性的雷军总觉得,这小子邀请他看比赛,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直到这天晚上,雷军走进陈默的酒店房间,才明白自己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