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中文

笔趣阁中文>女帝她一心搞事业免费阅读全 > 第30章(第1页)

第30章(第1页)

……

御史们你一句我一句。他们身为大越的言官,平日里的职责就是监督皇上和百官,以及上书言事。有时候他们甚至敢直接骂皇上。

只是如今这位皇上做事不按规矩来,他们摸不着道。

李璟看着这些御史,他长叹一声,顿了顿后,说道:“好啦,皇上既已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们身为臣子,当支持皇上的做法,而不是在背后议论皇上的策略是否得当。如今,使臣已因为不敬,被皇上逐出了宫,和亲之事便不可再议。明儿上了朝,你们不要再提此事。”

李相警告这几位御史。身为两朝宰相,他深知一旦君主坚决要执行某项决策,反对的臣子会是什么下场,轻的贬官外放,重的有杀身之祸。

“下官记住了。”几位言官史识趣地不再提了。

——

傍晚,顾瑶吃了一碗粥,一个鸡蛋。

没什么胃口的她强迫自己吃了些东西。

吃完她便窝在南书房看折子。

一天不理政,折子便堆积如山。

作为君主,她必须完成这些工作,因为没有人能帮她做这些事。

大越设有300个州县,一个州县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地级市。而每个州县约有100-200名名享受朝廷俸禄的官吏,其中大的州县有将近300名官吏。

在金陵城的官吏约8000人,分置三省六部,各个衙门。

这是一个文治的朝代,偏向于重文轻武,文官的权力大,社会地位高。

而在大越要出仕,主要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科考一次录取200多名进士,进士几乎全部赐官,一甲进士赐予五品或六品官职,二甲进士七品官职。其他进士也会分派到朝廷或者地方去任职,而除了进士,未中进士的举人也可以出仕,一般在地方衙门里当差。

还有一种是荫补,是朝廷对王侯将相和高级官吏的厚待,二品以上文武官员可荫子、孙、期亲、大功以下及异姓亲出仕做官。遇国家大礼,臣僚亦可荫补。一般官吏可荫及子孙,宰相、执政则可荫“本宗、异姓、门客、医人各一人”。高级官吏致仕,“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三人”,曾任尚书、侍郎等官以上也可荫一人。大臣病故,据所留遗表也可荫补,“曾任宰相及见任三少、使相”,可多至五人。

顾瑶还记得兴起十七年,先皇曾让朝廷一次荫补了将近两千名官吏。这两千人全部是高门子弟,他们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凭借有亲戚在朝中当了大官或者是功勋家族便被荫补出仕为官。

在顾瑶看来,这所谓的荫补就是靠关系,跟现代靠着关系去当公务员一个道理,而且还是合法的。

有一半的关系户

顾瑶仔细看了吏部编录的大越官吏附录,发现通过科举做官的仅为25%,75%的官员竟然都是荫补的。

也就是说大越有将近一半的官吏都是关系户。

顾瑶心里咯噔了一下。

她想如此下去是非常糟糕的,这将会导致门阀壮大,一些地方被高门士族所掌控,而朝廷的开支也会因为荫补的官吏增加,而越来越大,甚至久而久之,寒门学子将很少有希望通过读书这条路出仕。社会将会越来越分化。

在现代,去做公务员不是唯一可选的好工作,但是在古代出仕做官可以说是出人头地的唯一方式。

顾瑶觉得荫补必须得改,这制度太荒诞了。

她不希望下面真正办事的官吏大多是一些靠关系进来的关系户,这些人很多甚至没有真才实学,就是吃空饷。

就在顾瑶一筹不展时。王公公走了进来。

“皇上,礼部杨大人携夫人一起过来了,他们求见皇上。”

顾瑶抬起头来。不解道:“他怎么这个时候来?”

在顾瑶的印象中很少有朝中大臣在晚膳后求见,除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但很快,顾瑶想起来了。

于是她对着王公公说道:“让他们回去,就说朕身体不适,没精力见他们。另外告诉他们要谢就谢苏家三姑娘。”

顾瑶想到是什么事。

不过这事在她这里都过去了,举手之劳而已,总不能见死不救。

她也不想被其他人知道自己在金陵城的大街上救了个人,她以后还想出宫呢,可不想出去了被老百姓认出来。

“好的,奴才这就去。”

王公公走出了南书房。

此时已经傍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