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心情不好也是应该的,看着面色不愉的陈王,吏部尚书心想。
“让你去查的怎么样了?”
吏部尚书:“已经拿到实证,明日便可弹劾。”
陈王:“好。”
话虽这么说,但他眼里却并无多少快意,同前几日意气风发的陈王简直恍若两个人。
吏部尚书心下一叹,陈王这次是大跨步半途摔路上,还摔的那么彻底,也难怪陈王自己脾气不好。
不说别的,就说这次对陈王整体势力的打击,原先大家都摩擦拳掌准备将王爷送上储位了,在王爷搭上军中势力后,结果现在,中间摔地上了……这么大的落差,任谁也不会好受。
更重要的是,陈王想要通过联姻搭上军中的渠道是彻底断了,谁能想到,虽然陈王前期做好了准备,调查好对象,宣璐是宣奇的唯一子嗣,宣奇不会拒绝宣璐,然后,在寿宴上请求昭武帝赐婚,众目睽睽下昭武帝也不能直接拒绝,一路谋算至此,终于和军中搭上了一点关系,只待成婚后,通过宣奇的关系去接触别的军中将领。
结果,昭武帝他釜底抽薪啊,在宣璐成完婚,第二天,京都守备就换人了……这种明晃晃的针对,哪个军中将领还敢同陈王他们接触啊?!
宣奇那是只有一女,实在是疼爱,所以愿意为了其断掉仕途,但是,其他人可不愿意,那是他们辛辛苦苦打拼至此的!
于是,陈王想接触军中将领,发展军中势力的想法是彻底被物理断绝了,不断也不好使,现在军中将领避他们如蛇蝎,根本接触不了。
昭武帝断了陈王接触军中势力的谋算,接触不到军中势力,只能继续增加文臣里的势力。
文臣,那还能怎么增加,当然是搞掉别人的势力,才能逐渐扩大了。
尤其,赵王还挑衅于他。
要怪,就要怪赵王自己没管好下属了,送礼之前其实陈王同赵王也互相攻讦过,但是,那时互相都没找到彼此大的把柄,所以,那攻讦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但,那工部左侍郎实在是太反常了,就算那满香街店铺的收益大,可那是昭武帝的,连陈王都不敢想,他居然敢出口试探……陈王可不信他是为了国事所以如此大胆,瞧他当时说的,日进斗金,那就是眼馋其收益了。
当下让人调查,果然,那工部左侍郎是个爱财的,这么爱财,身为官员,他怎么可能没贪过,果不其然,顺着他一条线去查,往前十几年,经由工部左侍郎手的工部事务,选材都是不合格的。
先前没查到,是因为昭武帝登基,眼里揉不得沙,他根本不敢那个时候搞事,生怕自己成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那火,后来,又是几位殿下一起监国,相互攻讦,他敢动手,分分钟就会被其他殿下作为攻讦赵王的手段而弹劾,再后来,陛下回朝,因军需案大杀特杀,他更是把脑袋缩回的彻底。
也就是,自昭武帝登基时,他就再没动过手,先前他们查,是查整个工部谁有错,而后弹劾,这么大的工作量,他们就只能朝前查几年,不能一查查十几年,所以,也就没查到工部左侍郎。
但现在针对性的去查,工部左侍郎从出生到何年科举,何年任官,是怎么一步一步爬上工部左侍郎的位置的,那是清清楚楚。
大殿上回荡着陈王的声音,工部左侍郎经手了某某工事,选材降一等,不合格,某某工事,选材不合格……一件件,一桩桩,气氛逐渐变得冰冷而压抑。
说完了,赵王看着陈王,脸上并没有多少慌乱之色,就其他人觉得当时工部左侍郎不对劲去查,他难道不知道当时工部左侍郎的出声有多突兀吗?
他当然也会查,且他知道,一定会有人拿这个攻讦他。
但,说打底,工部左侍郎这贪墨都是十几年前的,他的根基在工部不错,但十几年前,他还没出生,这纯粹是工部左侍郎的个人行为,根本不能扯到他。
而且,贪墨是罪,但不是什么大罪,只要他出钱将那些工事推翻重建,这件事根本不会影响到工部尚书,影响到工部分毫。
他这样想,工部左侍郎也同商议的那样,认下了罪并提出出钱重新修缮。
一切都朝着赵王预想的那样发展,可,在工部左侍郎说完的下一秒,一个人出列了,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看了一眼工部左侍郎,这一眼,令赵王本能感觉到不好。
众所周知,大理寺卿是干嘛的,查案的又为什么要多看一眼工部左侍郎,就算查工部左侍郎贪墨,他现在已经认罪了,且提出了赎罪的举措。
……事实证明,赵王的预感并没有空穴来风,听大理寺卿说的东西,他脸上的神情都快要维持不住。
死人不重要,或者说,不那么重要,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说是这么说,但是,做起来的话,绝不会因为哪家小公子伤了平民而让其赔罪,顶多在民间事态不好的情况下,象征性的处罚下。
同样,这死在万寿节前夕的几人当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他们死的这个节点,万寿节前夕,这比康郡王用自己血抄佛经给昭武帝还晦气,可想而知昭武帝会是什么态度。
尤其,大理寺卿说的,经由大雨,他们未能在找出实质的被人谋害的证据。
又恰好,工部左侍郎自己承认贪墨,水边的栏杆做的不合格,已经发霉,那几人又是落水而亡,那这不就说工部左侍郎要承担这几人死的责任了?
不不,贪墨是不难解决的,但是,这件事一旦沾上,不仅工部左侍郎要完,工部尚书,乃至他都会被牵连!
谁让这件事给天底下最至高无上之人找了晦气?
谁敢让陛下不舒服,陛下会让他更不舒服!
赵王悄悄看了一眼昭武帝,没看出什么来,但他还是站出来据理力争。
他绝对,绝对不能,沾上这件事!
与赵王相反,陈王则是巴不得此事就是工部左侍郎的责任,若是如此,那对赵王的打击能呈指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