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是朋友之间的小心思作祟,压根不是生气。
卫长昀被他的话逗笑,往那边又看了眼,“好了,人都走了,我们接着买东西。”
“你要问罪,等回村了,好好问一问,我也想知道,他们认识十几年,怎么如今才看对眼。”
姜宁重重点头,“等我下次一定好好盘问他。”
左右又看了看,确定那两人走了,姜宁才拍拍卫长昀胳膊,“走,去书铺看看。”
卫长昀“嗯”了声,任由姜宁拉着自己去了书铺-
从西街去书铺并不远,书铺的老板看到他们来,立即上前招呼。
“二位又来了?我还说年前书铺没什么人来,生意不大好,看来还是有识货人的。”
“先生好。”卫长昀向对方行了一礼,“纪先生说笑,我也不识货,只是恰好来镇上,便想着来书铺看看。”
纪先生的视线在他俩身上来回,“这一阵没听说你们出摊,是年前都不出摊了?”
卫长昀点头,“嗯,天太冷,从村里来镇上不便,加之冬日客人少,打算年后再说。”
“那倒是,私塾也已经年休,学生们都已经回家了。”纪先生捋了一把胡子,“新进的书都在那边,你和姜哥儿去那儿看就行,我去里屋坐会儿,暖和。”
姜宁跟着朝纪先生点头示意,走过去把装好的菜递上前,“给您带了点吃的,谢谢您之前帮忙。”
书铺那些拓本的活儿,还有以前卫长昀一个人在镇上补贴家用的照拂,都多亏了这位纪先生。
不然卫长昀一个十六七的学生,哪能比得了其他。
才学再好,也终究是得有人赏识才行。
纪先生闻言一笑,未曾拒绝,“既是你们的心意,那我便收下了。”
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自然是能收得的。
纪先生接了东西,就自己去里屋了,留下他们俩在书铺里找书,看看有没有什么能买的。
年关这一阵,算起来往外花了不少钱,进的还比之前少了。
幸好有易安楼那边的分利,不然怕是支出都要比进账多。
倒不是花钱厉害,是不得不添置这些东西。
大冬天的,总不能还苦巴巴的过,就为了攒点钱买心宅子,那还不如不买了呢。
姜宁这头一次持家,可算是明白为什么老人总说,攒钱过年了。
这手里没三分银,哪能过一个舒服又安逸的年。
“这几本你书架上好像没有,有用吗?”姜宁看了一眼,大部分的字他一眼就能认出来,有些太复杂的才需要反应一下。
卫长昀偏过头看他,笑着揶揄,“都认识了?”
上一次来的时候,可是说看不懂,大多都不认得。
姜宁听他翻旧账,拿眼瞪他,“也就认得而已,不知道你用不用得上。”
他考试又不读这些书,半点不一样。
“这几本用得上,其他的只是杂记。”卫长昀选出几本,“也不宜过多,万事不能贪多。”
“那就先买这几本回去。”姜宁想着,买完书还要去易安楼,便拍板定下。
正打算去里屋找纪先生,忽地想起什么,问:“你说要买本三字经吗?或者千字文。”
小小和小宝都到了启蒙的年纪,总靠他们俩有空的时候教也不现实。
一是过了年关没空,二是启蒙还是得打好样,养成习惯,日后才好管。
简单说就是学习习惯的问题,现在不培养,以后可难纠正了。
“我默一本给他们就行。”卫长昀说道:“老师那边,年后学堂还是要上课的。”
“那也行,有二爷教管,自然和你一样。”
姜宁一句话夸了四个人,冲着卫长昀挑眉,“但能识文断字,明辨是非即可,也不必非得考功名。”
虽说如今是士农工商,可人人都去走仕途了,这天下不就乱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