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田多,白天她们都在上学上班的,晚上下来不太安全,我睡不着,不如出来摸点鱼。不多摸点,到时候水一放也得干死。”
林国庆看看她篓里也不多的鱼,笑了。
看吧,也不是他一个人摸鱼不咋地。
“明天学校就放假了,到时候让我们家那几个小的都去你们田里帮忙,你们能吃的吃,吃不完的让妈一起拿去卖,还能换点钱来。”
——————————————
我看最近有好多朋友留言评论说,为啥不去城里买房,其实这一点我之前好像在文里解释过,这里再统一回答一下,这也是我自己翻了很多资料和采访了好多老人,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在粮证还没取消之前,农村户口举家搬迁到城里是不现实的。
城里人吃粮靠粮本按户按人分配的,每个月一个人多少粮票都是有定数的,不够你还得去黑市买。而黑市每斤粮票要比粮油店里的一斤粮都要贵。
农村户口因为有田,是没有粮票的,改开前,生产队工分买粮,改开后反正自己种来自己吃,田不能荒着,不仅是自己要吃,每年收成都是要按比例上交公粮的。
包括学生去学校读书,也是要带着粮食或者粮票去的。学校也是按户口读的,除了高中还有成绩好考到市里的机会,其他都是就近分配原则。
83年左右,特区才开始有不要粮票的高价粮,但价格非常非常贵。
八十年代前期,一个人出村去打工,省着点苦着点可能还能活下来。一家人都靠买粮吃,再厉害的万元户都遭不住的。(当然,这里值的都是普通人)
这种举家搬到城里的,真的会饿死。
还有就是,四河村地理位置安排的其实不差,南方农村生活到后来并不比城里缺什么,本书讲的主要也是那一辈农村人的奋斗日常,城镇剧情后面会随着年代和节奏慢慢展开的,请大家一起耐心看下去吧~~
【第168章第168章上梁生娣(加更)】
林玉兰也是这么想的,其实前几年到最后也是林国庆派孩子们过来帮忙,然后他们家送两篓鱼过去以示感谢。
就是让她主动说,就有点不好意思了,主要也是这几年被老娘骂蠢骂麻了,她有点不太敢跟她提事情了。
“妈现在是在家睡午觉吗?她下午什么时候出去啊?”林玉兰拎着篓在夫妻俩边上一起走回去,顺带着问问她那生龙活虎的老母亲现状。
沈春花背着菌子篓,笑盈盈的回到道,“她吃完饭就去山里挖笋了,说是县里笋价挺高的,下午一起拿去买。”
林玉兰惊讶的张了张嘴,她妈是真的牛啊,六十多的老太太,大中午的跑去挖笋?
“妈的身子骨是真硬朗啊,上山下河的,不见得她喊累的。”哪像她,明明自己才是女儿,比梁生娣要年轻二十岁,却还不如老太太厉害。
“你只要像她一样,少生一半孩子,每天吃饱喝足,多睡觉多休息,心里少压事情。你也能这么厉害。”
林国庆这话给她姐噎的,无论如何,现状已成定局,变不了了的事情,他现在再说就是风凉话了。
“是啊,我要是能像妈一样,多少也能赚点钱了。我才四十出头,干不了重活,也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了。连下田摸鱼,也就只能在那儿站半小时。”
这些年,孩子是不生了,林玉兰也有空想些别的事情了。其实一直都有在反思的,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越反思,越被骂的多。
她有时候也很恨自己的软弱无能,但是一有事情,依然像坨烂泥。婆婆嫌弃她没用,亲妈骂她蠢,女儿说她是棉花,也就和自己男人还能抱个团,一起被人嫌弃被人骂。
马德祥还说他俩别挣扎了,都半辈子过去了,在别人眼里已经形成固定印象了,再努力也改不了了。能做到的也就是尽可能的在一些方面补偿一下几个女儿,其他的就拉倒坐地上算了。
她其实还算承认马德祥的话,但有时候看见自己六十一了的老娘,每天活的风风火火的,她又会泛起那点不甘心来。
她妈摆烂的时间跟自己年纪都差不多大了,她都能活回去,凭啥自己就不行?
梁生娣当年咸鱼名声在十里八乡传的有多响亮,现在拼命老太的名声就有多响亮。
林玉兰也不图跟老娘齐平,就想让自己也有点事情可以做,而不是天天在家被当废物。